卫藏

作品数:132被引量:296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张亚莎马晓梅赵心愚高莉扎桑更多>>
相关机构:西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11世纪卫藏地区艺术多元化交融历程之映像夏鲁寺11世纪艺术编年史考述
《西藏研究》2024年第4期76-89,M0005,共15页张亚莎 罗延焱 
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岩画文化遗产资料集成及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18ZDA328)阶段性成果。
11世纪的夏鲁寺壁画艺术分为1020年代、1040年代以及1080年代以后三个发展时期,经历过三种风格的演变与叠加,首先是波罗—中亚艺术风格中的早期“萨玛达类型”,中期出现直接来自印度的相对纯粹的波罗艺术风格,后期则是与扎塘寺壁画相类...
关键词:卫藏 夏鲁寺壁画 波罗—中亚艺术样式 波罗艺术风格 
11世纪卫藏绘画的“波罗面相”研究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29-38,154,共11页张亚莎 罗延焱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岩画文化遗产资料集成及数据库建设”(项目号:18ZDA328)的阶段性成果。
11世纪卫藏绘画艺术遗存数量很有限,却呈现出纷呈多样、错综复杂的样貌。按壁画、唐卡中人物面相,当以届时进入卫藏的东印度波罗艺术样式为主,以往的研究也认为,11世纪末叶出现的扎塘寺壁画中的人物其面相亦当如此。然而新的研究发现,...
关键词:11世纪卫藏 波罗面相 扎塘寺壁画 长目型 凹凸法 敦煌石窟艺术 
西藏扎塘寺壁画与敦煌艺术关系之再议
《敦煌研究》2024年第2期15-25,共11页张亚莎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英法藏西夏文献知识图谱构建及版本目录学研究”(23VJXG059)。
本文是基于早年相关研究的一个重新思考与讨论。以往研究认为西藏山南地区11世纪末叶的扎塘寺壁画所呈现的波罗-中亚艺术风格,主要是南亚的波罗面相与吐蕃化了的服饰的一种组合,在艺术传承上应该是10-11世纪新进入的东印度波罗风格与原...
关键词:11世纪 卫藏 扎塘寺壁画 波罗面相 蕃式服饰 敦煌艺术 
《卫藏僧伽流支》初探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2024年第1期105-118,共14页索南加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项目“藏文写本《大藏经》源流研究”(项目编号:19VJX089)阶段性成果。
藏传佛教后弘期的戒律弘传离不开“卫藏十人”。《卫藏僧伽流支》是专题探讨“卫藏十人”在前藏和后藏地区弘传戒律、建立僧团和修建道场的重要文献,对研究公元10-12世纪西藏历史和藏传佛教后弘期律传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文章从《卫...
关键词:藏那巴·尊追森格 《卫藏僧伽流支》 文献价值 
甘孜藏族自治州寺庙壁画绘制方法及风格分析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94-101,共8页周韬 
四川民族学院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甘孜藏族自治州4A级景区墙绘艺术研究”(XYZB2028SB)。
甘孜州寺庙壁画从属于卫藏地区壁画风格体系,16世纪形成于康巴地区的“噶玛嘎孜画派”唐卡绘画对本地区寺庙壁画产生影响。本文在分析传统寺庙墙面制作、壁画绘制的基本方法前提下探究卫藏地区传统寺庙壁画风格,以及在秉承传统绘画技法...
关键词:壁画 绘制方法 风格 卫藏 甘孜州 
色科寺与卫藏及蒙古诸部互动关系研究
《高原文化研究》2023年第4期24-32,共9页陈玮 
色科寺是青海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特别是在清代,在甘青和卫藏地区享有崇高的宗教地位。该寺是由高僧赞波·端智嘉措按照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的授意而创建的。历辈寺主活佛敏珠尔都将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
关键词:色科寺 卫藏 蒙古诸部 互动关系 
从瑞应寺与卫藏安多地区的联系看清代蒙藏文化交流
《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23年第3期100-108,共9页魏建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代东部蒙古藏传佛教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CZS058)的阶段性成果。
自俺答汗与三世达赖喇嘛会见以来,藏传佛教凭借蒙古贵族的推动,迅速在蒙古地区传播开来,大量藏传佛教寺院在蒙古地区兴建并发展。这些寺院在兴建与发展过程中,均尝试与卫藏及安多地区佛教中心保持联系,而这种联系则成为清代蒙藏关系的...
关键词:瑞应寺 察罕殿齐 蒙藏关系 
从瑞应寺与卫藏安多地区的联系看清代蒙藏文化交流被引量:1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53-61,共9页魏建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代东部蒙古藏传佛教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CZS058)的阶段性成果。
自俺答汗与三世达赖喇嘛会见以来,藏传佛教凭借蒙古贵族的推动,迅速在蒙古地区传播开来,大量藏传佛教寺院在蒙古地区兴建并发展。这些寺院在兴建与发展过程中,均尝试与卫藏及安多地区佛教中心保持联系,而这种联系则成为清代蒙藏关系的...
关键词:瑞应寺 察罕殿齐 蒙藏关系 
从安多、卫藏、北京、蒙古到五台山:松巴班智达的社会与学术活动及对沟通藏汉满蒙文化的贡献被引量:2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29-35,共7页宗喀·漾正冈布 杨才让塔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藏蒙医学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5ZDB116。
松巴·益西班觉(1704-1788),一般尊称松巴班智达或松巴堪布,是官隆大寺五大囊谦活佛系统之一的第三世松巴活佛。他学富大小五明,是18世纪一代百科全书式大学者,被五世班禅、章嘉国师赐予“额尔德尼班智达”等称号。松巴班智达一生孜孜不...
关键词:松巴班智达 社会与学术活动 著述 藏蒙满汉文化 交往交流交融 
吐蕃佛教传统中的般若信仰及其在11世纪卫藏的复兴被引量:1
《中国藏学》2022年第4期156-164,219-220,共11页杨鸿蛟 
《般若经》是大乘佛教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广泛流传于北传佛教地区,在藏传佛教信仰中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后弘期初期(10世纪末至11世纪中期),吐蕃时期的佛教传统在安多、河西一带得以延续,般若经论、教诫仍然传承有序,这为后弘期佛教...
关键词:般若信仰 卫藏地区 后弘初期 下路弘法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