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代

作品数:295被引量:305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关威胡晓明杨万里罗志田张文涛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惠州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五四时代之“风火轮”:高语罕的《白话书信》与新文化传播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7-13,共7页靳志朋 
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基金学科前沿专项“国语运动与民族国家构建研究”(2019WP07)。
高语罕编写的《白话书信》,内容新颖、风格独特,是其在五四时期思想观点的集中体现。作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一大力作,该书先后发行10万多册,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书籍之一。该书关切劳苦大众,向往民主政治,期待社会革命,主张男女共学、婚恋自...
关键词:《白话书信》 高语罕 新文化 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命题与电影的“想象力消费”理论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4年第7期72-74,共3页陈旭光 
林毓生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命题,曾经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中国学人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与愿景。“创造性转化”针对五四时代中国自由主义激进文化思潮的反思,是林毓生先生最核心的思...
关键词:林毓生 创造性转化 中国自由主义 殷海光 五四时代 文化思潮 中国学人 文化认同 
“术”的边缘化:后五四时代古典文论研究的一个掠影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1-7,F0002,F0003,共9页刘顺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守正以创造:古今中西之争与后五四时代建设性的中国文论研究”(项目编号:16JJD750016);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儒学转型及汉语演变与中晚唐文学之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3ZWB345)的阶段性成果。
技术分析在古典文论研究中,是与其研究范围和领域、观念和方法以及其学科位置关联紧密的系统问题。五四文化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并未在后五四时期的古典文论研究中得以充分体现。虽然“道”与“势”的优势更能尊重古典文论研究对象的...
关键词:技术分析 后五四时期 古典文论 古今之争 
审父与寻父:论阿来小说中父亲形象的缺席
《阿来研究》2023年第2期249-256,共8页何晓雯 
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父亲”,早已超出了单纯的男性形象,成为一个意义丰富的符号,体现社会文化的特殊内涵。传统语境中,父亲往往代表着世俗的权力,父亲不仅处于家庭的核心地位,而且由此延伸出父权社会秩序的确立。直到20世纪,随着国家危...
关键词:父亲形象 男性形象 五四时代 文学作品 审父 父权社会 弑父 传统语境 
朱光潜诗论中的德国美学视野
《新华文摘》2023年第15期165-166,共2页
文学武在《广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撰文指出,晚清尤其是五四时代的一批知识分子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所面临的科学精神及方法匮乏的窘境。他们纷纷借力外来的思想文化资源输人新术语、新概念和批评方法,在中西文论比较。
关键词:五四时代 思想文化资源 新术语 传统文学批评 朱光潜 美学视野 批评方法 中西文论比较 
主持人:吴义勤 陈培浩
《四川文学》2023年第8期121-121,共1页
主持人语:本期我们讨论文学语言的“精确”话题。精确不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精确以现代科学观念为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精确的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五四时代,包括鲁迅在内的很多新文化人士,对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主持人 现代科学 中国传统美学 五四时代 吴义勤 文学语言 科学性 
“后五四”时代何以建构“五四”——也谈沈从文的“五四”想象
《临沂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81-91,共11页杨金芳 李冬旭 
山东省教育改革项目(M2021128)阶段性成果。
尽管自称是“后五四”作家,沈从文时空上的不在场却没有阻碍“五四”想象的建构,“父权缺失”为他提供了接触“五四”的契机,随着空间的转换,他逐步生成了对于“五四”的想象,在此过程中沈从文也完成着自我身份认同,并形成了自己的政治...
关键词:沈从文 “五四”想象 父权缺失 空间转换 自我认同 
微信时代的图文诗学——九论后五四时代建设性的中国文论被引量: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90-100,190,共12页胡晓明 
贵州孔学堂国学规划单列重大课题“中国美感:古典资源的再发现与现代重建”(项目编号:08GZGX01);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项目“中国特色文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STA027)。
后五四时代建设性的中国文论,要回应时代,发展出一套新论述。现今恰逢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机缘,正是有了现代新技术、新媒体这样的手段,使得今天这个时代成为文化传统在普通中国人当代生活中重新复苏、回转其生命的时代。在信息获取方便、...
关键词:微信时代 图文诗学 AI作诗 中国文论 
后五四时代的家庭革命与社会改造思潮——以《中国青年》《生活周刊》《申报》为中心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22年第8期23-36,共14页唐小兵 
家庭在民初中国知识人的价值世界中的正当性面临着强有力的挑战。一方面是家庭、家族的存在被指控让中国人只有私德而没有公德,过度眷恋和依赖于家族共同体提供的生活和庇护;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家庭形象在清末民初欧风美雨席卷中国知识...
关键词:后五四 家庭革命 社会改造 左翼文化. 
“科学”与“主义”:后五四时代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被引量:3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59-67,共9页张文涛 
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后五四时代的社会科学运动研究”(项目批准号:xjj2020-29);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国民党的阶级观念及其实践困境研究”(项目批准号:20LSA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后五四时代崛起,与社会科学思潮相伴而生、交相为用是重要原因。出身新文化运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社会科学,反对“学术独立”、“科学救国”等学术思潮,主张依据社会科学进行社会改造。在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的...
关键词: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 社会科学研究会 中国共产党 《中国青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