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系

作品数:538被引量:1191H指数:1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相关作者:林伟英李鹏韩克利杨凌葛广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审美观物体系的形成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16-22,共7页冀志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先秦的‘观’及其诗性建构”(18FZX048)。
亭台楼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视角,并以此形成了一种极具特色的审美观物体系。这种审美观物体系的形成,主要归因于中国古代经典文本中的特殊观看模式。首先,由台这种建筑所引发的观看模式,在《周易》中形成一种仰观俯察的视线;其次,屈...
关键词:亭台楼阁 审美体系 仰观俯察 游目流观 
论汉代建筑明器的物体系问题
《美术大观》2022年第10期148-152,共5页兰芳 
2020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汉代纹饰的母题与谱系研究”(20BG122)阶段性成果。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建筑明器的发现已形成规模,从物体系方面解析其文化内涵就成了一个问题。汉代建筑明器的物体系是当时社会信仰、文化、价值的镜像表现,只有放在汉代的丧葬礼俗与宇宙信仰中才能认识,借此可以还原汉代建筑明器谱系的历...
关键词:汉代 建筑明器 物体系 
从信息到数字生态:智能算法下生命形式的嬗变被引量:9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2年第9期3-15,F0002,共14页蓝江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后现代主义和哲学发展路径与新进展研究”(18ZDA017)的阶段性成果。
在智能算法之下,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不是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取代,或者人工智能会形成一种与人无关的智慧类型,而是需要在智能关联主义的背景下,重新思考人与非人的系统关系。在大数据时代中,所有的数据根据不同的形式被赋形,从而成了明确...
关键词:信息 数字生态 智能算法 生命形式 物体系 
论教育文化研究视域下的学校物件被引量:3
《教育科学》2022年第1期18-26,共9页熊和平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学校物件的教育文化研究”(项目编号:BAA190229)
近百年的文化研究有两种基本路径:一是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工业文化批判,二是以芝加哥学派与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各种形式的亚文化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形成了以鲍德里亚、阿帕杜莱等学者为代表的聚焦于物体系的路向。新...
关键词:学校物件 文化研究 新物质主义 物体系 
批判理论的符号学拓展——鲍德里亚学术研究中的符号学方法被引量:6
《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第5期140-151,共12页杨建刚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关系史研究"[项目编号:11CZW010]的阶段性成果;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项目编号:2015WLJH02]资助~~
鲍德里亚是马克思主义与符号学之间的相互征用与对话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家。虽然鲍德里亚的学术生涯经历了由马克思主义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但符号学是贯穿始终的方法论。正是符号学方法的运用使其学术生涯呈现出断裂与联系的内在张力...
关键词:消费社会 物体系 符号政治经济学 仿真 媒介事件 
“劳动社会化”:被隐匿的场域逻辑——马克思“物化-异化”理论再探被引量:3
《哲学动态》2017年第7期35-40,共6页孙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场意义的形塑;传播与解码"(15FZX015);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唯物史观范式创新与当代形态研究"(15ZXC002);中央高校基本业务经费人文社科探索项目"唯物史观与新辩证法研究"(SKTS2017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场域实践性作为场域逻辑的核心是主体在特定客观空间中的特有的置身性活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尤其是《资本论》的总问题是"劳动社会化",指涉的是场域的置身性实践。然而,"劳动社会化"在资本主义的场域中是被遮蔽的不在场事物。"劳动社会...
关键词:劳动社会化 物化-异化 物体系 置身性 实践 
物的文化性与物质文化的归路
《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3期136-141,共6页徐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理论'的文学转向及其意义研究"[项目编号:15BZW003]
"物"是一个符号,存在于人类的意义区分和表达系统中,所以它是一种文化观念。消费社会的物具有体系性,由文化观念主导,带有人的方向感。由于展望是消费社会人与物的关系方式,也由于物质文化的落脚点在物,消费社会的物质文化的发展表现为...
关键词:物质文化 物体系 消费社会 好的 
社会何以终结?——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论证逻辑被引量:2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119-127,共9页刘翠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SH002);南通大学人文社科百名科研人员培养工程资助项目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以对"消费社会"的分析为核心,运用物、消费、符号、仿真、内爆等概念论证了"社会的终结"命运,为我们理解"社会何以终结"这一问题提供了独树一帜的逻辑线索。鲍德里亚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符号学转向为方法论基础,围...
关键词: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物体系 拟像社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