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理论

作品数:40被引量:3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敏李兵胡宝平章国军赵亚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社会科学家》《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江西社会科学》《外语研究》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哈罗德·布鲁姆反解构主义的“误读”理论——人文主义的发展危机及其应对措施
《文艺评论》2024年第2期17-25,共9页何利娴 
“误读”理论是布鲁姆用于反对解构主义的批评理论。这种反对主要表现在:其一,从历史语境而言,布鲁姆选择从主体的角度阐述“误读”理论,这一做法是对当时盛行解构主义语言至上观点的抵抗;其二,从批评内涵来说,布鲁姆不仅以崇高的审美...
关键词:反解构主义 误读 语言 主体 哈罗德·布鲁姆 
论哈罗德·布鲁姆转义防御机制
《理论观察》2022年第12期126-129,共4页张曼玥 王云 
2020年度黑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哈罗德·布鲁姆修辞观研究”(编号:135509163)的研究成果
“影响-误读”理论是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思想,而布鲁姆在阐述前后辈诗人之间的多种“影响”关系时主要依赖于他对转义修辞的理解和阐释。本文通过探讨布鲁姆对于六种具有防御机制转义修辞的来源和内涵,认为布鲁姆拓展了...
关键词:哈罗德·布鲁姆 “影响-误读”理论 转义 防御机制 
从《木兰辞》到真人电影《Mulan》:跨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误读
《视听》2022年第2期101-103,共3页王惠 张万泰 
迪士尼真人电影《Mulan》表现的是西方人视角下的木兰故事,其中的故事内涵、故事背景、人物身份以及文化符号等皆与《木兰辞》所表达的大不相同。这折射出西方世界习惯以二元对立的方法看待中西文化,以西方人的臆想改编木兰故事,并对木...
关键词:《木兰辞》 《Mulan》 跨文化交际 误读理论 
“误读”与“文化误读”内涵之变迁被引量:1
《文化学刊》2020年第12期179-181,共3页何津 
在英语和汉语中,"误读"一词原本都是读错字音或错误理解字句的意思。布鲁姆的"误读"理论认为,完全复原文本的意义已经不可能,所以所有的阅读都是一种误读。不过,这种误读被认为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一种绝对的客观存在。其后,"误读"理论...
关键词:“误读” “文化误读” 误读理论 内涵 
论珍妮特·温特森在《时间之间》中对威廉·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的误读与改写被引量:3
《外语研究》2020年第1期95-99,共5页田俊武 马玥 
2018—2020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才拔尖项目“西方旅行文学与中国形象表征研究”(编号:ZG226S189J)的阶段性成果。
珍妮特·温特森的《时间之间》是为纪念莎翁诞辰400周年而根据其《冬天的故事》改写而成的一部当代小说。通过多种跨文本反写策略,温特森将原剧作中的场景移植到当代伦敦和其他城市,将原剧中想象的三角恋改写成现实的三角恋,深化原著中...
关键词:珍妮特·温特森 《时间之间》 《冬天的故事》 误读理论 互文性 
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对审美批评的重构被引量:2
《文艺争鸣》2020年第1期91-97,共7页崔国清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7ZDA272);2019年度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丝路文学的中外互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NWNU-SKQN2019-16)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末,西方文学理论在经过了爆炸性发展的30年之后,理论的危机性逐渐加强,文学理论迎来了“后理论时代”(1),理论话语成为独立于文学批评之外的独立话语王国,“美学独立、艺术天才、文本或作品的文化和历史普遍性,艺术内在精神的人...
关键词:后理论时代 审美批评 西方文学理论 理论话语 文学批评 布鲁姆 爆炸性发展 艺术天才 
浅析2019版《倚天屠龙记》改编的文化立场——基于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
《视听》2019年第8期128-130,共3页林煜圻 
"误读"广泛存在于阅读的过程中,但并非就是贬义的,反之,它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文学解读,赋予了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更为广阔的意义.近几十年来金庸武侠小说多次被翻拍成影视剧,每一版出于某种文化立场的考虑有着不同的改编,是"误读"的具...
关键词:误读 影响的焦虑 影视作品改编 《倚天屠龙记》 
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对浪漫主义传统的再审视
《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50-55,共6页崔国清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17ZDA272)
哈罗德·布鲁姆以主体性和内在性的叙述对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进行了重构,具有明确的美学回归指向性,他梳理了英美经典作家之间的对抗性误读关系,以主体的浪漫主义想象为批评理论的基础,以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高低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判断...
关键词:对抗性误读 想象的自治 传统的再发明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视阈下的误读理论
《科学.经济.社会》2018年第4期109-114,共6页崔国清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7ZDA272)阶段性成果
文学的影响是文学批评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不仅事关文学的传统和创新,更牵涉文学史的构建。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的误读理论以文本互文性为理论基点建立起一套具有辩证意义的文学史发展模式,但是他将互文性限定在两个文本内部的语言运作模式...
关键词:误读 艺术生产 互文性 转义 
哈罗德·布鲁姆误读理论中的主体问题被引量:2
《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12期101-106,共6页崔国清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17ZDA272)
后现代以来,文学的审美传统因多元文化的侵蚀逐渐呈现为一种去主体化的态势,哈罗德·布鲁姆试图重返"作者",深入挖掘"强力诗人"身上的"神性自我",在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批评实践中重新定位文学传统中真正的"立法者"。因此,布鲁姆将"误读理...
关键词:误读主体性 “神性自我” 对抗性诠释 审美原创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