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存在

作品数:36被引量:2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陈新汉田王晋健李照贻侯佳毛兴贵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上海大学河北大学湘潭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山西青年》《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方论刊》《心理学探新》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主体间性看情感创伤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5年第1期152-152,共1页徐陶 章奕涵 
根据主体间性心理学的阐释,伴随情感创伤而来的日常意义之崩溃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安感,正是源于众人皆知却在沉沦中所逃遁的本真向死存在。在面对最本已的死亡时,人与他人的彼此关涉失去意义而变得彻底孤独。因此情感创伤的痛苦根源是:向...
关键词:向死存在 主体间性 本真存在 心理学 人与他人 沉沦 日常生活 
《我们一起摇太阳》:温暖现实主义笔触下的底层细描与生命哲思
《东方艺术》2024年第6期116-122,共7页赵诗琳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向死存在”这一哲学概念,这是站在本体论的高度,对死亡的本质意义进行的多维阐释。他认为,“死是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无可逾越的而又确知的可能性,而其确定可知本身却是...
关键词:《存在与时间》 细描 马丁·海德格尔 生命哲思 向死存在 现实主义 多维阐释 本体论 
生育、向死而生抑或世代参差--一项本体论人类学反思
《学术界》2024年第3期90-97,共8页谭同学 张艺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民族学知识生产及其话语体系重构研究”(21BMZ001)的阶段性成果。
费孝通的生育制度研究将历史意识引入社会人类学而超越了结构功能论。生育也是列维纳斯反思海德格尔对他者充满暴力的“向死而生”存在论的逻辑起点。但列维纳斯对他者责任的思考,最终导向有“上帝”存在的伦理。费孝通的思考,则导向了...
关键词:生育 世代 历史意识 向死存在 本体论反思 
主体与存有的拓扑学:拉康论海德格尔
《哲学研究》2023年第4期81-90,127,共11页马迎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现象学视野下的精神分析思潮研究”(编号19BZX097)的阶段性成果。
拉康认定海德格尔对笛卡尔我思哲学的批评忽略了“故我思”中隐含的本己因果性,而此因果性就存在于“我在撒谎”“他不知道他已经死着”这些生存状态对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建构的建基之中,因为此在只有在想象性的误认中建构起他的身体性的...
关键词:主体 在世 向死存在 让存在 存有拓扑学 
论李泽厚对海德格尔“向死存在”的理解
《理论界》2022年第12期59-65,共7页王涛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及其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1&ZD008)的研究成果。
李泽厚对海德格尔早期著作《存在与时间》里的“向死存在”进行解读,他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与西方文化寻求彼岸世界超脱的传统是一致的,海德格尔是西方文化悲情厌世哲学的代表。然而,李泽厚对海德格尔“向死存在”的理解存在颇多可...
关键词:向死存在 彼岸超脱 孤独个体 抽象化 
关于生命意识的哲学思考
《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22年第7期38-46,共9页陈新汉 
人的生命的产生,使宇宙中事物存在的互为对象性关系进入“自我对象关系”,从而宇宙“所含蕴的理性(Nous)得到意识”。“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主体自身意识经过“反思”升华为“我”的根据。生命意识作为“此在的存在的规定”,不仅随着...
关键词:生命活动 生命意识 向死存在 常识  
关于生命意识的哲学思考被引量:7
《哲学研究》2022年第1期20-29,125,共11页陈新汉 
人的生命的产生,使宇宙中事物存在的互为对象性关系进入“自我对象关系”,从而宇宙“所含蕴的理性(Nous)得到意识”。“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主体自身意识经过“反思”升华为“我”的根据。生命意识作为“此在的存在的规定”,不仅随着...
关键词:生命活动 生命意识 向死存在 常识  
向死存在:对观影体验的生存论意义的考察
《东方艺术》2021年第6期95-101,共7页路广宇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1]《楞严经》的这句箴言意为:众生之所以不断地在生死中轮回,原因就在于不知道自己的常住真心,忘了清净圆满的本性。所谓"常住真心"的实存性尚未可知,但对于"生死"的困惑却始...
关键词:生命特征 一切众生 器官衰竭 向死存在 死亡概念 生命体 
向死存在对智慧的影响:观点、机制及评价
《心理学探新》2020年第1期58-63,共6页李抗 汪凤炎 王振东 史娟 魏新东 熊咪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71014).
向死存在对智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种观点及相关证据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提供了解释机制:(1)向死存在助推智慧,使人谦卑、超越、利他、公平和宽容等,其主要解释机制是创伤后成长理论;(2)向死存在阻碍智慧,引起心理不健康、自我服务偏见...
关键词:向死存在 死亡提醒 死亡反省 恐惧管理理论 智慧 
从“沉沦”里被迫跳脱,在苦难中迈向本真存在——试用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解读《变形记》
《高考》2020年第4期159-159,共1页彭炬 
海德格尔用人类个体(即"此在")的现身状态、领会筹划和沉沦等展开状态,揭示了此在在俗世中存在的方式和特质。本文试图借用海氏的生存论建构理论,解读《粤教版语文必修五》中《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由非本真状态过渡到本真状态的心理...
关键词:沉沦 非本真存在  向死存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