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优57

作品数:33被引量:4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施伏芝罗志祥苏泽胜李莉倪大虎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怀远县种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安徽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中英文)》《种子世界》《农业科技通讯》《中国农学通报》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杂交中籼新组合皖稻185
《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7年第2期3-3,共1页杨剑波 李莉 易成新 汪秀峰 赵伟 陆徐忠 宋丰顺 
皖稻185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定向改良协优57(协青早AX057)的父本而选育出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在2004年品比、2005年中籼验证试验和试种示范中,表现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等突出特点。适...
关键词:杂交中籼 水稻所 新组合 分子育种技术 安徽省农科院 协优57 试种示范 验证试验 
协优57高产制种技术
《种子》2004年第6期84-85,共2页杨再深 任永健 阙灿明 
关键词:水稻 协优57品种 制种技术 亲本特征特性 播种 合理布局 肥水管理 花期预测 
介绍四个优质水稻良种
《农村百事通》2003年第16期30-30,共1页罗纪石 
关键词:优质水稻 中熟杂交稻 新品种 协优57 全生育期 优质杂交稻 高产栽培 优质糯稻 渭河流域 外观品质 
水稻“协优57”高产栽培中叶龄模式应用
《安徽农学通报》2002年第5期29-29,33,共2页张云鹤 陈新 
运用叶龄模式的原理 ,系统观察了协优 5 7的出叶规律与生育进程的关系 ,提出了分蘖盛期、有效分蘖临界期与群体的对应关系 ,并总结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水稻 “协优57” 叶龄模式 应用 杂交 栽培技术 
协优57(皖稻59)
《安徽农业》2001年第3期19-19,共1页
关键词:水稻 “协优57” 品种来源 特征特性 产量表现 栽培技术 适应性 适宜地区 
不同茎蘖苗和栽插密度对协优57产量及其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被引量:9
《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第4期439-440,446,共3页施伏芝 苏泽胜 罗志祥 高峰 
安徽省计委工业性试验项目
通过三因素的随机区组分析 ,得出组合、密度、不同茎蘖苗、组合×不同茎蘖苗、密度×不同茎蘖苗、组合×密度×不同茎蘖苗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不同茎蘖苗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组合以协优 5 7的产量较高 ,密度和秧苗素质以 2 2 .5万...
关键词:协优57 茎蘖苗 栽插密度 产量 杂交中籼 经济性状 
杂交中籼协优57制种高产技术被引量:2
《种子科技》2001年第4期236-237,共2页陈圣元 张维杰 秦业松 
关键词:协优57杂交中籼稻 制种技术 种子产量 
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57产量表现及栽培要点被引量:2
《杂交水稻》2000年第1期32-33,共2页罗志祥 苏泽胜 施伏芝 
安徽省科委重点攻关课题!(9611001)
杂交中籼协优57 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推广速度快,效果显著,已通过安徽、陕西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其单产10.5 t/hm 2 的产量结构为有效穗225 万~285 万/hm 2,每穗总粒数170~180 粒,结实...
关键词:杂交中籼 协优57 产量 栽培技术 籼稻 
杂交中籼协优57群体性状与氮密效应的研究被引量:1
《安徽农业科学》2000年第2期162-163,166,共3页蒋之埙 黄仲青 李奕松 罗志祥 施伏芝 
试验结果表明 :杂交中籼协优 5 7群体性状及产量随着施氮量和栽插密度而异。施氮量与栽插密度两因素的交互效应大于因子简单效应之和 ,其作用极显著地影响着群体性状量的变动。处理组合的平均穗谷重、穗数和稻谷产量的变幅依次为 2 .60...
关键词:水稻 杂交中籼 群体性状 协优57 密度 氮肥 
杂交中稻协优57在江淮流域的主要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0年第1期19-19,共1页汪治国 
关键词:水稻 杂交中稻 品种 协优57 江淮流域 栽培技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