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教派

作品数:32被引量:93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高汉成周志坚李秀清李拥军柴荣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现代法学》《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网络财富》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晚清礼法之争前后关于习惯的认识和争论
《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23年第6期65-76,共12页邓建鹏 
晚清礼法之争时期,礼教派和法理派在驳斥对方或为自己辩护时,“认真对待风俗习惯”成为支撑各方观点的重要言说和本土资源。然而,此前历代政法实践长期存在移风易俗的传统,习惯在王朝固有治理模式中常被视作改造或排斥的对象。习惯在晚...
关键词:礼法之争 习惯 礼教派 法理派  晚清 
晚清礼法之争前后关于习惯的认识和争论被引量:4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167-179,共13页邓建鹏 
晚清礼法之争时期,礼教派和法理派在驳斥对方或为自己辩护时,“认真对待风俗习惯”成为支撑各方观点的重要言说和本土资源。然而,此前历代政法实践长期存在移风易俗的传统,习惯在王朝固有治理模式中常被视作改造或排斥的对象。习惯在晚...
关键词:礼法之争 习惯 礼教派 法理派  晚清 
游离于法理派与礼教派之间——近代法制改革巨匠董康的一生
《人民法治》2018年第5X期100-104,共5页刘舟祺 
董康是近代法制变迁的见证人。'改革司法,基于修订法律,前清开馆迄今,鄙人无不役从',其个人态度又有其转变,'民国三年备员法曹,垂及十年,适用新制之后,案牍留滞,什伯曩昔,始悟当年误采大陆制之非。'董康是近代法制变迁的见证人。'改革司...
关键词:礼教派 沈家本 
法律与伦理的“分”与“合”——关于清末“礼法之争”背后的思考被引量:13
《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9期68-76,共9页李拥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法治中国的理论与实践"(14JJD820002);吉林大学廉政专项建设项目"传统治吏经验在当代中国廉政法制建设中的转化与应用研究"
清末的"礼法之争"背后实际是主权和"国本"之争,是进化理性和建构理性之间的冲突,是"中国国情论"和"普适经验论"之间的碰撞。这些问题虽发生在当时,但仍及于现在,引发了关于对当代中国法律主体性的思考。
关键词:“礼法之争” 中国传统文化 法理派 礼教派 法律主体性 清末修律 
简析清末“礼法之争”
《职工法律天地(下)》2015年第8期236-238,共3页刘乾坤 
清末改革之际,围绕着新式法典的修订,礼教派与法理派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论争。在这场关于传统道德与新式法律抉择的争论中,双方各执一词,激烈争辩,在中国近代法制的历史进程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深刻的展现了封建法制面对新式法律的...
关键词:礼教派 法理派 传统道德 新式法律 
浅析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被引量:1
《职工法律天地(下)》2015年第5期182-182,共1页华伟 
1902年至1911年,清政府最高封建统治集团在厉行“新政”和“仿行立宪”的招牌下,进行了一次修律活动。这次修律活动是中国封建法律向半封建半殖民地法律转化的开始,但由于二千多年维护纲常等级名分的封建法律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在修...
关键词:清末修律 礼教派 法理派 
清末礼法之争的反思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2年第25期1-2,共2页谈知诚 
本文试提出自己关于发生在清末围绕《大清新刑律》一些条款的礼法之争及礼、法两派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对于礼、法两派的主张都应重新评价。而礼法之争提出的一些问题至今仍未解决,这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礼法之争法理派礼教派 
回首已是百年身 《大清刑律》出台始末
《国家人文历史》2011年第7期23-26,共4页吕峥 
1911年1月25日,清廷颁布了《大清刑律》。这是中国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法典,得到了政府倾尽全力的支持。当然,它也是持续时间最长、争议最大的立法。
关键词:沈家本 刑律 资政院 近代意义 大清律例 清政府 礼教派 立法工程 地方督抚 法律现代化 
传统与当代之间的伦常条款——以“杀尊亲属罪”为例被引量:18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82-110,共29页黄源盛 
1911年,《大清新刑律》颁布,标志着中国刑法典诞生。百年来,我国刑法的曲折发展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2010年4月17日至18日,华中科技大学近代法研究所举办了"中国刑法典诞生10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对于清末修律以来中国的刑法体系、罪...
关键词:普通杀人罪 立法例 杀直系血亲尊亲属罪 罪名 卑幼 礼教派 直系血亲 刑罚 
清末法理派和礼教派再评价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年第28期19-19,24,共2页罗涛 封雯 
要对礼法之争以及双方思想有一个较为准确客观的认识,就不应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结合当时社会具体情况对礼法之争双方的思想再进行深层研究,亦可以看到许多对我国今天法制建设具有借鉴作用的地方。
关键词:清末修律 礼法之争 法理派 礼教派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