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内俯冲

作品数:38被引量:689H指数:1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罗志立刘树根宋传中赵锡奎赵海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相关期刊:《地质学报》《资源环境与工程》《地质论评》《安徽地质》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天山造山带壳幔速度结构及深部构造过程综述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2024年第4期381-398,共18页崔冉 崔清辉 周元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4207410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CEAIEF20220201,CEAIEF20230204)。
天山作为陆内造山带的典型地区,其深部构造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天山造山带下方速度异常结构的分布特征,是天山造山带深部构造过程响应的深刻体现,对深入理解其活化机制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天山不同区段的...
关键词:天山 壳幔速度异常 陆内俯冲 部分熔融 深部构造过程 
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中部精细地壳结构研究被引量:8
《地球物理学报》2022年第8期2857-2871,共15页高锐 齐蕊 黄兴富 陈宣华 熊小松 郭晓玉 刘晓惠 廖杰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7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04083,41874102,41774114);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创新团队建设项目(311021003);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2017ZT07Z066)联合资助.
现今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地区是在早古生代构造格架的基础之上,于新生代在欧亚大陆与印度大陆碰撞拼合的远程影响下,重新活化进而隆起成为高原的组成部分.因此,该区域地壳结构的揭示不仅可以获得高原地壳变形方式的关键信息,而且也...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 祁连山 地壳结构 北祁连洋俯冲极性 陆内俯冲 新生代隆升机制 
多尺度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揭示成矿系统、助力深部找矿--长江中下游深部探测(SinoProbe-03)进展被引量:74
《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第12期4319-4343,共25页吕庆田 董树文 汤井田 史大年 常印佛 
国家深部探测专项第3项目(SinoProbe-03);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220243;12120112202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930418)联合资助
两个原因使我们必须开展深部探测.一是寻找深部资源,二是更好地理解形成和控制陆内成矿的深部动力学过程,预测新的矿集区.在深部探测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作者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开展了系统的多尺度、综...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层析成像 深反射地震 三维建模 陆内俯冲 地球动力学模型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岩石圈结构与成矿动力学模型--深部探测(SinoProbe)综述被引量:82
《岩石学报》2014年第4期889-906,共18页吕庆田 董树文 史大年 汤井田 江国明 张永谦 徐涛 SinoProbe-03-CJ项目组 
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课题(SinoProbe-03-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930418)联合资助
岩石圈结构和深部过程对理解成矿带和大型矿集区的形成十分重要。岩石圈尺度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将在地壳中留下各种结构的或物质的“痕迹”,这些“痕迹”可以通过地球物理的手段去探测。为深入理解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远震层析成像 深反射地震 陆内俯冲 岩石圈拆沉 地球动力学模型 
帕米尔高原沙克达拉穹窿变质作用及新生代下地壳演化被引量:2
《地质科学》2013年第2期468-483,共16页李羿芃 丁林 刘德亮 OimahmadovIlhomjon MustafoGadoev NegmatRajabov 李顺 
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国际合作项目(编号:KZCX2-YW-GJ05);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编号:XDB0501040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编号:2011CB403101)资助
帕米尔高原从西到东展布的8个新生代变质穹窿构成帕米尔高原变质地壳的主体,沙克达拉穹窿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沙克达拉穹窿变质杂岩中石榴矽线石片麻岩峰期组合(Grt+Ky+Bi+Rt+Pl+Qz)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为丁约810oC/P约10kbar;石...
关键词:帕米尔穹窿 下地壳 新生代变质作用 陆内俯冲 
米苍山东河地质大剖面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及其对上扬子北部陆内俯冲机制的约束被引量:6
《地质科学》2013年第1期93-108,共16页文竹 何登发 樊春 李英强 孙衍鹏 贺鸿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0739906)资助
米苍山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受秦岭造山带由北向南挤压作用的影响,构造变形特征复杂,深入研究米苍山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对陆内造山作用以及山前冲断带油气勘探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米苍山地区的野外地质考察,对地表产状进行详细观测,建...
关键词:米苍山 滑脱层 平衡复原 构造楔 不整合面 
中天山东段尾亚印支早-中期石英闪长岩--陆内俯冲与原生下陆壳部分熔融被引量:12
《地质学报》2011年第9期1420-1434,共15页张遵忠 顾连兴 吴昌志 翟建平 汪传胜 唐俊华 肖娥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2001CB4098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472042);中国博士后基金(编号2005038237)联合资助成果
前人对东天山海西期的构造-热事件作了大量研究,得出了许多方面的重要认识。东天山印支期的构造演化到底是海西期的延续,还是受控于另一构造域,至今仍不清楚。因此,印支期岩浆岩岩相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学的综合研究,对阐明本区印...
关键词:闪长岩 原生陆壳 陆内俯冲 印支期 尾亚 天山 
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几个地质问题被引量:5
《新疆石油地质》2009年第1期124-128,共5页孙玮 罗志立 杨荣军 刘树根 雍自权 代寒松 
通过对发生汶川大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的地质构造背景分析,结合龙门山断裂带浅部和深部构造特征,回答了人们关注的几个构造地震问题,认为汶川大地震是陆内俯冲(C-俯冲)引起的构造地震,可能为双震余震型地震,因而震级大、破坏性强。并通...
关键词:四川 汶川 大地震 陆内俯冲 双震余震型 成都 
大别造山带与郯庐断裂带壳、幔结构和陆内“俯冲”的耦合效应被引量:39
《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第2期449-457,共9页滕吉文 闫雅芬 王光杰 熊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43400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148)共同资助.
地质学家基于岩石年代学、峰期变质的压力差和阿尔卑斯变质沉积岩中柯石英的发现,推断在大别造山带地区发现的柯石英和榴辉岩乃是地幔深处120km左右折返至地壳浅部的结果.为了提供大别造山带与郯庐断裂带地域的壳、幔深部结构与深层动...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 Rayleigh波频散 陆内俯冲 地幔热点 深层过程 
陆陆碰撞与陆内俯冲:阿尔卑斯深地震反射剖面实地解释——第20届喜马拉雅—喀喇昆仑—西藏国际地学研讨会(HKTW)一瞥
《地质通报》2005年第7期i001-i003,共3页陈正乐 高锐 赵志中 宫红良 
关键词:深地震反射剖面 喀喇昆仑 喜马拉雅 阿尔卑斯 陆内俯冲 陆陆碰撞 地学 国际 研讨会 WORKSHOP 西藏 青藏高原 1985年 剑桥大学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科学问题 兴趣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