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赛亚主义

作品数:44被引量:48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潘祥辉彭玉峰朱彦明庄加逊张蕴艳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国外理论动态》《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读书》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对立面上的“乔宾”——《新大西岛》对弥赛亚主义与千禧年主义的批判
《基督宗教研究》2024年第1期480-490,共11页马楠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犹太教与基督教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研究”(项目编号:16JJD730002)
弗朗西斯·培根在其乌托邦小说《新大西岛》中塑造了一个犹太人形象——乔宾。他所代表的犹太群体之所以存在于这个以基督教占绝对领导地位的理想国度,并非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培根宗教宽容思想的体现,而是被用来作为区分和合法化他自...
关键词:弗朗西斯·培根 《新大西岛》 乔宾 弥赛亚主义 千禧年主义 
巴迪欧论共产主义假设新序列与减法政治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137-146,共10页王福生 于海天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当代哲学发展趋向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自觉”(17JJD720003)。
在传统左派陷入迷失之际,巴迪欧提出了“共产主义假设”并考察了其历史,进而指出现在的紧迫问题是要在组织和行动的新形式内部发现共产主义假设展示自身的新方式,开启共产主义假设的新序列。这一新方式就是其所倡言的“减法”政治,其核...
关键词:巴迪欧 共产主义假设 减法 国家 远征 弥赛亚主义 
德里达的“弥赛亚”何以“没有弥赛亚主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71-82,共12页莫伟民 
弥赛亚主义通常是指某个受苦受难的民族或全人类在未来能通过弥赛亚而获得拯救的宗教、政治、哲学、社会、历史和文化学说。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罗森茨威格、布洛赫、本雅明、列维纳斯等都提出了重要的弥赛亚思想。而德里达在全球霸...
关键词:时代 正义 弥赛亚 弥赛亚主义 德里达 福山 本雅明 
历史与救赎——再论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被引量: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4期148-156,共9页王凤才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语境中辩证法的新阐释”[项目编号:22JJD710004];复旦大学一流培优行动支持专项课题“中国当代哲学话语自主创新语境中《否定辩证法》的新阐释”[项目编号:IDH3155074/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雅明关于历史哲学的思考或隐或显地存在于其所有文本中。在本雅明眼里,历史并非过去发生的事件,而是当下建构出来的;历史并非进步的连续,而是废墟的堆积;历史并非自然而然的,而是弥赛亚救赎式的。可见,本雅明历史哲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
关键词:历史哲学 历史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弥赛亚主义 革命潜能 
触摸神圣与自证成神——阿甘本与梅亚苏的弥赛亚之路
《哲学门》2022年第1期169-192,共24页苏丹 
人的有限性造就了神圣人的身份,主权者通过对外部的建构获得了将生命赤裸化的权力。打破宗教与政治结构中隐秘权力的来源,是人脱离神圣人身份的必由之路。梅亚苏与阿甘本对既往的线性时间观发起了挑战。打破有限线性时间观的根本在于创...
关键词:阿甘本 梅亚苏 弥赛亚主义 神圣人 内在性 第四世界 
上帝形象的当代转型:以事件理论为中心
《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22年第2期125-138,共14页曹金羽 
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宗教和灵性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项目批准号为20BZJ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帝之死”成为一种对时代的文化诊断,而不同理论家都试图回应此问题,从而为理解上帝形象提供新的路径。在上帝之死之后的时代里,事件理论提供了理解上帝形象的新路径,并为探讨当代社会的神圣基础提供了一种可能。这种可能性将主要体...
关键词:主权 事件 解构 弥赛亚主义 普遍主义 
去专业化的当代艺术——鲍里斯·格洛伊斯的当代艺术论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1年第4期334-343,共10页王长才 唐诗佳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自然叙述学研究”(16BZW013)阶段性成果
德国当代著名艺术评论家鲍里斯·格洛伊斯,不同于鲍德里亚与布尔迪厄将当代艺术视为一种“艺术阴谋”,一种可解读的社会学神话,他以弥赛亚时间和生命政治的概念为理论背景,指出“艺术阴谋”论通常是将当代艺术单纯地误认为是艺术技艺与...
关键词:弱符号化 弥赛亚主义 生命政治 当代艺术 
上帝形象的当代转型:以事件理论为中心
《世界宗教研究》2021年第6期33-46,共14页曹金羽 
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宗教和灵性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项目批准号为20BZJ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帝之死"成为一种对时代的文化诊断,而不同理论家都试图回应此问题,从而为理解上帝形象提供新的路径。在上帝之死之后的时代里,事件理论提供了理解上帝形象的新路径,并为探讨当代社会的神圣基础提供了一种可能。这种可能性将主要体现...
关键词:主权 事件 解构 弥赛亚主义 普遍主义 
本雅明与卡夫卡为什么需要道家这面镜子?被引量:1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11-15,共5页夏可君 
本雅明在1938年与索勒姆的通信中明确指出,“卡夫卡的作品是一个椭圆”,遥遥相隔的焦点一端是现代大都市人的体验或者是资本主义官僚机器,另一端则是犹太教神秘主义的体验或者说来自于犹太根性的传统延续。①换句话说,卡夫卡的整个写作...
关键词:直接经验 卡夫卡 本雅明 现代大都市 犹太教 传统延续 弥赛亚主义 
《犹太警察工会》中的空间政治与弥赛亚主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5-15,157,共12页李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美国或然历史小说研究(1945-2015)”(17BWW083)。
迈克尔·夏邦的《犹太警察工会》是一部或然历史小说和侦探小说,其背景是一个假想的历史空间,即二战期间美国在阿拉斯加的锡特卡建立的一处欧洲犹太难民聚居点。故事详细记述了主人公通过对一起神秘谋杀案的调查而最终发现的政治阴谋。...
关键词:迈克尔·夏邦 或然历史小说 犹太身份 犹太复国主义 弥赛亚主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