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经济援助

作品数:23被引量:44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田伟周红沈志华马俊威马成三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更多>>
相关期刊:《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代国际关系》《现代日本经济》《求学(文科版)》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两个40周年对重新审视和重视中日关系“特殊性”的启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走过“不惑之年”
《冷战国际史研究》2018年第1期1-1,2-31,共31页朱建荣 
中国改革开放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分别迎来40周年。在中日经济实力逆转,中国进入新时代之际,重新回顾其间中国对日外交的成功经验与老一代领导人处理中日关系的心得诀窍,对今后进一步理顺对日关系以及谋划东亚新的大格局都有参...
关键词:中日关系的“特殊性” 对华经济援助 中日邦交正常化 “密使”外交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被引量:1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73-78,共6页连美飞 李延龄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帝俄边疆民族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CSS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但建国初期的中国既缺乏人才储备、技术,也缺少必备的机械设备。中苏结盟以后,苏联通过派遣专家、提供技术和设备、低息贷款、开展双边贸易等方式,从...
关键词:中苏关系 苏联援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陈云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苏联对华经济援助
《上海陈云研究》2015年第1期116-123,共8页周红 
陈云是较早意识到苏联经济援助对于恢复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早在1949年初,陈云就曾提及有必要采取向苏联订购机器、聘请苏联专家等方式,以促进东北工业基地恢复生产。[1]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主管经济工...
关键词:经济 东北 经济援助 参加者 五年计划 领导人 工作 苏联 
陈云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苏联对华经济援助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3期32-36,共5页周红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对华提供大量援助帮助中国恢复和发展经济。陈云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处理苏联对华援助的实际工作中,强调将充分利用苏援与自力更生相结合;注重调查研究,以高度认真负责地态度核查苏...
关键词:陈云 苏联 对华援助 
投资转型期
《中国外汇》2013年第6期52-53,共2页刘丽娟 
日本的服务企业、金融企业正在逐步替代制造企业,对进入中国市场跃跃欲试,可能会掀起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新浪潮。中日贸易、日本对华投资和日本对华经济援助作为中日经贸合作结构中的“三驾马车”正在逐渐散架,身处转型中的中日...
关键词:对华直接投资 转型期 日本企业 “三驾马车” 中日经贸合作 对华经济援助 日本对华投资 服务企业 
历史——发散思维,规避易错
《求学(文科版)》2012年第9期67-67,共1页高传德 
(2012·全国新课标文综)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
关键词:发散思维 历史 “二五”计划 对华经济援助 苏联援助 中苏关系 工农业发展 人口增长 
摩根索与1940-1941年美国对华经济援助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41-56,共16页邓晓欣 
自1940年9月日本加入轴心国后,中国的抗战形势愈益严峻。美国政府开始加强对华援助力度。美国财政部则成为对华经济援助的重要指挥部。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前一年半的时间内,美国逐渐把中国视为盟友。鉴于中国财政货币方面情况复杂以及对...
关键词:摩根索 对华经济援助 宋子文 抗日战争 
苏联对华核援助的是是非非(上)
《党政论坛》2009年第12期40-41,共2页杨东晓 
赫鲁晓夫在1954年10月访华,开始加大对中国的援助力度,1956年开始在国内批判斯大林路线,出于对自己国内政权巩固、国际加强团结(1956年波匈事件,导致苏波关系紧张,苏联撤回了援助东欧各国的专家)等原因,赫鲁晓夫进一步加强了对...
关键词:苏联专家 是非 对华经济援助 赫鲁晓夫 政权巩固 波匈事件 斯大林 少而精 
日本的对华经济援助被引量:3
《国际贸易》2007年第6期4-8,共5页马成三 
关键词:日本企业 对华经济援助 中日经济关系 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政策 全面合作关系 政府开发援助 官方发展援助 
当前中日关系的几个特点被引量:5
《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4期31-32,共2页马俊威 
近年来,中日关系持续低迷,两国围绕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以及东海问题等,磨擦与争议不断。学者们称中日关系“政冷经热”或“政冷经凉”者有之,称中日关系“恶化”者也有之。如何评估中日关系的现状与前景?中日关系持续紧张的根源与症结何...
关键词:中日关系 对华经济援助 结构性矛盾 国际格局 世界格局 政治大国 冷战后 中日两国 和平发展 战略利益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