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赤

作品数:284被引量:216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相关作者:张彬王豪韩学俭张彦芬刘丽杰更多>>
相关机构:南陵县石斛产业协会河北省人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南陵百绿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医护眼有妙招
《农村新技术》2024年第9期74-74,共1页杨潮 
在中医理论中,眼睛的健康与身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中医护眼方法简便易行,可经常操作。常用的眼部保健穴位有太阳穴、攒竹穴、四白穴。每天按摩这些穴位,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减轻眼睛疲劳。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
关键词:中医理论 攒竹穴 按揉 目赤肿痛 目外眦 太阳穴 脏腑功能 穴位 
中医护眼有妙招
《保健与生活》2024年第16期34-34,共1页杨潮 
在中医理论中,眼睛的健康与身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中医护眼方法简便易行,可经常操作。常用的眼部保健穴位有太阳穴、攒竹穴、四白穴。每天按摩这些穴位,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减轻眼睛疲劳。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
关键词:中医理论 攒竹穴 按揉 目赤肿痛 目外眦 太阳穴 脏腑功能 穴位 
冷门的应季春菜,你会吃吗
《健康养生》2024年第5期21-21,共1页庄园 李鑫 
大自然在春季给了我们很多馈赠,这些应季但不常见的春菜,你吃过吗?报春菜——荠菜。荠菜别名地菜、地丁菜,味甘,性平、凉,入肝、肺、脾经,具有和脾、清热、利水、消肿、平肝、止血、明目的功效。对治疗痫疾、水肿、淋证、吐血、尿血、...
关键词:月经过多 淋证 平肝 脾经 目赤肿痛 荠菜 吐血 
阳池穴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4年第4期55-55,共1页
阳池,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别阳,属手少阳三焦经。定位位于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功能主治(1)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五官病证;(2)消渴、口干;(3)腕痛、肩臂痛。现代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前臂疼痛...
关键词:手少阳三焦经 腕背侧 阳池 腕关节炎 喉痹 尺侧 目赤肿痛 口干 
“本草”说养生——绿豆芽:排毒瘦身如意菜
《养生保健指南》2024年第1期48-48,共1页赵一 
绿豆芽清爽可口,是不少人非常喜爱的食物,但是很多人只知道绿豆芽好吃,却不知道绿豆芽的营养非常丰富。我国栽培绿豆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本草纲目》说它“解酒毒热毒,利三焦”。绿豆芽性凉、味甘,不仅能清暑热、通经脉、解诸毒,还能...
关键词:绿豆芽 清爽可口 《本草纲目》 目赤肿痛 大便秘结 小便不利 养生 解酒毒 
“本草”说养生——过敏体质的人,别让寒性食物伤了你
《养生保健指南》2023年第10期47-47,共1页赵一 
《本草纲目》里说,寒性食物有助于清火、解毒,可用来辅助治疗火热病症。所以面红目赤、狂躁妄动、颈项强直、口舌糜烂、牙龈肿痛、口干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等实火病症,都可以选用一些寒性食物,有助于清火祛病。
关键词:大便燥结 颈项强直 牙龈肿痛 面红目赤 喜冷饮 脉数 过敏体质 《本草纲目》 
一杯菊花茶堪比百味药
《保健与生活》2023年第18期41-41,共1页徐尤佳 
菊花素有“延寿客”之称,中医认为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可散风清热、平肝明目,对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有很好的疗效。喝一杯菊花茶,清热解毒还能缓解秋燥。菊花香气浓郁、提神醒脑,也有一定的舒缓头痛...
关键词:提神醒脑 头痛眩晕 肝经 平肝 秋燥 微寒 风热感冒 目赤肿痛 
【大陵穴】让你口气清新每一天
《家庭科学》2023年第8期3-3,共1页
《针炎甲乙经》中记载:“热病烦心而汗不止,肘挛腋肿,嘻笑不止,心中痛,目赤黄,小便如血,欲呕,胸中热,苦不乐,太息,喉痹干,喘逆,身热如火,头痛如破,短气胸痛,大陵主之。”这个穴位甚至还能够治疗口臭。当你被口臭烦恼时,不妨每天坚持按...
关键词:甲乙经 大陵穴 喉痹 胸痛 喘逆 口臭 短气 目赤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冬病夏治
《家庭医学(下半月)》2023年第7期26-27,共2页郭丽娅 
哪些人群不适合冬病夏治1.中医辨证为热证的人不适合冬病夏治,如实热证、湿热证、阴虚火旺证等。症状表现为发热、不怕冷反怕热、喜欢饮凉水、口干舌燥、汗出如油、面红目赤、牙龈肿痛、咽喉红肿痛、盗汗明显、手足心热、烦热易怒、关...
关键词:冬病夏治 手足心热 大便干结 牙龈肿痛 舌苔黄厚腻 面红目赤 咽喉红肿 实热证 
藿香正气水治“阴暑”,你用对了吗
《家庭医学(上半月)》2023年第7期25-25,共1页周满茹 
盛夏酷暑,炎热潮湿,很容易发生中暑,尤其是年老体弱及多病老人、儿童。中医认为,中暑分“阳暑”和“阴暑”两大类,“动而得之者为阳暑”,“静而得之者为阴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阳暑。患者多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因在高...
关键词:面红目赤 阴暑 喘促 藿香正气水 炎热潮湿 大渴 阳暑 中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