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证时限

作品数:364被引量:531H指数:1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李浩汤维建张卫平王桂芳田淑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课题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程序的本质——以民事诉讼程序为中心的阐释被引量:3
《晟典律师评论》2020年第1期33-47,共15页张卫平 
引言—一思考程序本质的意义程序是什么?程序法治对于法治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在我国程序法治建构始终滞后?其深刻的内在原因是什么?程序法治能成为大势吗?如果能,又在何时?这些问题值得思考和探索。我是研究民事程序的,因此,本文涉及的...
关键词:民事诉讼程序 程序法治 法律适用 刑事诉讼程序 程序正义 实体法治 实质正义 权利救济程序 举证时限制度 突袭性裁判 相对性原则 小额诉讼 毒树之果 
谈我国新举证时限制度的优势与不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00092-00092,共1页唐佳琦 
2015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对民事举证时限制度作了进一步的修正,使得我国的举证时限制度趋于合理、完整。本文通过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发展过程的梳理,探究其优势与不足,并找出完善的方法。
关键词:举证时限 逾期举证 罚款 
背离立法预期的举证时限制度:实践及修正被引量:5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12-22,共11页孟醒 王一涵 
《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对我国逾期举证规范制度进行全面改革,预期以构成要件的阶梯式适用发挥对拖延诉讼的层次化制裁效果。然而该制度在实践运行中普遍遭到法院对其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的搁置、规避、改装、误用,从而背离...
关键词:逾期举证 举证时限 司法实务 促进诉讼 实体公正 
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的衰落与重建被引量:21
《中国法学》2020年第3期282-302,共21页吴泽勇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民事诉讼法中的法定证据规则研究"(项目批准号:16BFX095)的阶段性成果。
证据失权的要旨在于确立一种独立于社会生活时间的诉讼时间,从而从时间维度化约事实调查的复杂性;证据失权的引入提升了民事诉讼程序的自治程度,有利于法律系统从社会系统中分出。但由于2001年的司法解释过于严苛,且对当事人举证权的保...
关键词:举证时限 证据失权 罚款 集中审理 
举证时限制度与程序正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00127-00128,共2页彭丹月 
2001年的《关于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首次在我国确立了举证时限制度,理论上看法不一。本文对于举证时限制度持看好态度,举证时限制度能够保证程序正义。主要表现在举证时限制度能够制止证据突袭对于程序不可逆性的冲击,通过当事人平...
关键词:随时提出主义 法律真实 证据突袭 当事人平等原则 
论行政诉讼中原告或第三人的举证迟延
《人民司法》2019年第31期42-46,共5页殷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45条确立了原告或第三人在行政程序中迟延举证的举证时限制度,有利于行政机关全面查淸案情和解决行政争议。适用上述规定,关键在于厘清当事人在行政程序中的客观举证范围...
关键词:行政诉讼 证据失权 举证责任 待证事实 举证迟延 举证时限制度 授益 法律后果 
民事诉讼证据失权研究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9年第9期105-106,共2页张丹 
举证时限制度设置有助于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举证时限制度的核心便是证据失权。纵观举证时限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从2002年的《证据规定》到2015年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其中的证据失权规定的适用范围却越来越小。这一方面受到了我国...
关键词:举证时限 证据失权 审前准备程序 法官释明 
适时提出主义——以“新的证据”与证据失权的关系为中心被引量:15
《北方法学》2019年第1期113-129,共17页吴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松散结合型法院治理模式研究"(18CFX029);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法院治理结构与组织架构研究"(15FXC004);2017年苏州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般项目"审判中心主义模式下诉讼法教学改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原旨主义上的"新的证据"全面赋予迟延提交法院的证据方法以可采性,这是受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以及追求客观真实的诉讼目的支配的结果。2002年的举证时限和证据失权制度改革,重塑了新旧证据的区分标准并缩小了"新的证据"的范围。在证据失...
关键词:新的证据 举证时限 证据失权 适时提出主义 
改革开放40年:民事审判程序的变迁被引量:21
《河北法学》2018年第12期11-41,共31页任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事诉权基础理论研究》(17CFX065 )的阶段性成果.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事审判程序改革集中体现为从职权干预型向当事人主导型诉讼体制或模式的转型。改革的初衷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转型的逻辑体现为"商品经济—私有财产—私法自治—当事人主义"的内在关联。不过,我国...
关键词:审判程序 诉讼模式 立案登记 证明责任 举证时限 证据交换 审限 
审判方式改革背景下民事证据制度运用检视被引量:3
《东南法学》2018年第2期100-108,共9页滕威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下中国法院,正经受着案件越来越多、法官工作负担越来越重的严峻考验。人民法院在试图提高审判效率的时候,最直接的制度设计就是对庭审方式进行变革,而提到庭审方式的变革,又不得不将我们的思绪拉回。'上个世纪九...
关键词:审判方式改革 当庭认证 庭审程序 举证时限制度 民事证据制度 背景下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