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认罪

作品数:29被引量:1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郭海清封安波王曦尹鸿伟赖某深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政法大学南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方圆》《民主与法制》《现代阅读》《决策探索》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他拒不认罪
《方圆》2022年第9期66-67,共2页邹月圆(口述) 张士海(整理) 韩雪娇(整理) 
被害人指控的犯罪事实时间都很久远,已经不可能提取到任何物证。同时,因为小雪此前没有跟别人提及过这些事情,无人能替小雪作证,取证工作面临困难拒不认罪,是某些嫌疑人惯用的手法。但拒不认罪,司法机关就不能对其追究责任了吗?当11岁...
关键词:犯罪事实 不认罪 检察官 面临困难 物证 证言 取证工作 司法机关 
拒不认罪,就能逍遥法外?
《民主与法制》2021年第39期51-53,共3页张士海 
一起幼女被性侵案件,犯罪嫌疑人始终拒不认罪,且案发时间久远,无直接证据证实案发经过……面对这样棘手案件,检察官抽丝剥茧,通过深挖案件细节,引导公安机关侦查取证,最终形成证据锁链,犯罪嫌疑人受到应有的惩罚。分别时刻,留守女童吐...
关键词:侦查取证 证据锁链 不认罪 犯罪嫌疑人 直接证据 检察官 留守女童 农村留守儿童 
重大毒品犯罪诉讼可视化思维探索——公诉人诉讼可视化庭审实践被引量:1
《中国检察官》2020年第10期40-44,共5页陈鉴 龚宇 
可视化,即有图有真相。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违法交易通过网络转账支付,如何在"零口供"或者认轻罪不认重罪的重大毒品犯罪案件中让被告人认罪,预防被告人在庭审上翻供,公诉人通过诉讼可视化示证的方式,将犯罪事实、法律关系、电子数据...
关键词:诉讼可视化 多媒体示证 毒品犯罪 拒不认罪 翻供 
三个概念、两处“竞合”、两项“冲突”——认罪认罚从宽之法解释学评析被引量:3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24-30,共7页刘文轩 
准确认识和把握“认罪认罚从宽”之内涵是适用该制度的基础和前提。“认罪”是指被追诉人自愿供述或承认其基本的犯罪事实;“认罚”是指被追诉人同意量刑建议并积极退赃退赔;“从宽”包含量刑上“优惠”和程序上从缓两个方面。“认罪认...
关键词:认罪认罚从宽 自首坦白 刑事和解 累犯加重 拒不认罪 
减刑假释门槛提高,拒不认罪悔罪的将从严掌握
《党的生活(黑龙江)》2019年第6期62-62,共1页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发布《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补充规定》明确指出,其适用对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施行后依照刑法分则第八章贪污贿赂罪判处刑罚的原具有国家...
关键词:减刑假释 有期徒刑 立功表现 贪污贿赂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老革命后代入狱17年缘何拒不认罪?
《民主与法制》2018年第22期45-47,共3页张成 
苏弋,一个老革命的后代被判故意杀人罪,入狱17年不认罪、不缓刑、不悔改,个中谜团耐人寻味。热恋三个月掐死女友 从北京市一中院的裁判文书中可以看到,“经庭审查明:被告人苏弋于2001年5月通过上网与李某(女,殁年29岁)相识,后...
关键词:认罪 后代 革命 故意杀人罪 2001年 耐人寻味 裁判文书 北京市 
拒不认罪
《党的生活(青海)》2017年第8期8-8,共1页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中国访问学者章莹颖失踪40多天了,涉嫌绑架的犯罪嫌疑人克里斯滕森7月20日出席第三次庭审.此次庭审持续时间不到五分钟.犯罪嫌疑人在被抓后首次开口,当庭表示不认罪,等待陪审团的审判.审判日期已定在9月12日.
关键词:认罪 犯罪嫌疑人 访问学者 持续时间 陪审团 庭审 审判 
“拒不认罪、从重处罚”的证据裁判主义审视被引量:1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156-163,共8页封安波 
在证据裁判主义的审视下,公诉人和审判人员对被告人"拒不认罪"表述的"从重处罚"之量刑意见,存在着两个"证据裁判悖论":一是它限制、剥夺了被告人的质证权利,二是它紊乱了公诉人、审判人员在证据裁判程序的角色;同时,对于被告人"拒不认罪...
关键词:“拒不认罪、从重处罚” 证据裁判主义 证据裁判悖论 控诉证据模式 证据裁判模式 
抢劫后拒不认罪零口供照样判刑
《公民与法(检察版)》2017年第6期34-34,共1页马志全 张宇 
目前,西峡县检察院对涉嫌抢劫犯罪的3名被告人依法提起公诉。法庭上,一名被告人拒不认罪,在公诉人完整的证据链支撑下,法院以“零口供”对其定罪量刑。
关键词:抢劫犯罪 零口供 认罪 判刑 提起公诉 定罪量刑 被告人 检察院 
美国造成了日本的“拒不认罪”
《现代阅读》2017年第4期9-11,共3页小代有希子 张志清 
在日本代表团签署投降文书并离开受降现场之后,麦克阿瑟通过广播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个消息,并宣告这场战争浩劫已经结束。他提到了巴丹岛战役和科雷希多岛战役那些阴暗的日子,提到了仁慈的上帝、精神的复燃和人性的进步,但他没有提到...
关键词:日本 美国 认罪 侵略战争 麦克阿瑟 欧亚大陆 中国战场 代表团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