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种形成

作品数:17被引量:1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杜建华齐静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艺海》《新世纪剧坛》《共产党员(河北)》《北方音乐》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赣中花鼓戏剧种形成中的文化扩散类型探析被引量:1
《新世纪剧坛》2023年第6期28-30,共3页方亮 
2022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赣中花鼓戏的源流、剧种流变及其艺术特色研究》(项目编号YG2022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赣中花鼓戏是活跃于江西省中部地区的一个小戏剧种,主要流行于新余、樟树、峡江、吉安等市县。赣中花鼓戏脱胎于地方民间灯彩活动,其中吉安、吉水两地尤其盛行灯彩,“吉水县的万福乡自明代以来每逢新春佳节都要大闹花灯,花灯游行队伍前...
关键词:花鼓戏 闹花灯 游行队伍 吉安 
保定有宝 老调不老
《共产党员(河北)》2019年第18期54-55,共2页王德彰 
老调是河北省特有的地方剧种,属于中国梆子声腔,历史悠久,演唱风格独特,主要流布于保定、沧州地区。2008年,保定老调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有人问,老调本是一个唱腔优美的剧种,为何称“老调”呢?其实,这里的“老”,...
关键词:保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剧种 风格独特 沧州地区 剧种形成 河北省 国家级 
浅谈打击乐在戏曲乐队中的地位
《黄梅戏艺术》2018年第1期83-83,共1页朱永福 
打击乐是最原始的音乐,同时也是最现代的音乐,在戏曲乐队中,打击乐又称为武场,可以说它占据了半壁江山。在黄梅戏这个剧种形成的初期,打击乐——作为惟一的伴奏形式曾独领风骚,冠步一时。所谓“三打七唱”,是指其在伴奏、唱腔,...
关键词:戏曲乐队 打击乐 伴奏形式 剧种形成 黄梅戏 音乐 唱腔 身段 
嗡琴戏的流变发展及其音乐价值
《艺海》2013年第5期44-46,共3页周国兴 
一、嗡琴戏概述嗡琴戏,又称临湘花鼓戏,是盛开在湘鄂赣毗邻地区的一朵艺术奇葩,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形成之初,主要伴奏乐器为民间艺人自制的嗡琴,嗡琴的发音低沉厚重,音色粗犷,好像群蜂在蜂箱发出的...
关键词:音乐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变 2010年 毗邻地区 剧种形成 民间艺人 
文化生态环境变迁视角中的新兴剧种形成与发展
《剧作家》2013年第2期65-69,共5页张继昂 
新兴剧种,一般指建国后(多数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少数建立于80年代)由各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主持和参与建立的地方戏曲种类。为区别古老、自然形成的传统剧种,一般俗称新剧种(有的称"人为剧种")。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四十种之多...
关键词:文化主管部门 剧种形成 生态环境变迁 戏曲种类 50年代 80年代 戏曲剧种 建国后 
辰河高腔 渐行渐远被引量:1
《大江周刊》2012年第20期52-53,共2页
辰河高腔是一个流传地区较广而颇有声誉的地方剧种。初步考证,辰河高腔发源地是泸溪浦市镇,形成时期系在清代道光至咸丰年代,是从弋阳而采,属戏曲四大声腔弋阳腔范围。辰河高腔这个剧种形成的初期,是以堂会形式在一些私家演唱。辰溪最...
关键词:高腔 辰河 地方剧种 咸丰年间 形成时期 剧种形成 独特风格 弋阳腔 
创新是移植剧目必不可少的灵魂——为黄梅戏教学移植《虹霓关》被引量:1
《黄梅戏艺术》2011年第2期70-71,共2页陈烁 
我所看过的黄梅戏。大多以文戏见长,以歌为主,载歌载舞。大概也是这个剧种形成的历史比较短。所以条条框框少。对新鲜事物感应力强,融合吸收外来艺术的障碍少,表演朴实贴近生活,剧种语言通俗易懂,有较强地反映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黄梅戏 移植 教学 灵魂 剧目 创新 剧种形成 贴近生活 
打击乐是戏曲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方音乐》2011年第5期100-100,共1页王颖 
我国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风格独特,博大精深。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戏曲剧种有360多个。追其众多戏曲剧种形成之初,除演员表演外,音乐方面开始大都只有锣鼓帮衬,后来,经多年的发展完善,才吸收加进了一些丝竹管弦乐器。在百花齐...
关键词:戏曲艺术 组成 打击乐 戏曲剧种 中国戏曲 艺术历史 风格独特 剧种形成 
戏曲音乐中调性的局限性
《剧影月报》2010年第1期65-65,共1页吴胜利 
我国地方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虽音乐风格各不相同,但调性(调高)的运用较为单一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仅以徐海地区比较流行的“徐州柳琴戏”和“徐州梆子戏”为例:“徐州柳琴戏”仅用1=D或1=G的宫调式、徵调式,“徐州梆子...
关键词:戏曲音乐 调性 剧种形成 音乐风格 地方戏曲 地区比较 乐器演奏 宫调式 
扬剧的风格与流派被引量:3
《剧影月报》2009年第4期70-72,共3页冯成杰 
若将扬剧音乐的发展过程作阶段性划分的话,由【小开口】、【大开口】、扬州【清曲】三分支合流作为起始点较为合适,因为它标志着一个剧种形成的初级阶段。1919至1935年,“维扬戏”在“动荡”中得到较快发展,达到鼎盛。就音乐而言,...
关键词:扬剧 流派 风格 阶段性划分 剧种形成 音乐 高秀英 新中国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