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腔

作品数:350被引量:290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杨瑞庆徐宏图俞为民周秦吴新雷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昆山市文化馆苏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戏剧文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探寻昆山腔的发展轨迹
《戏剧文学》2024年第6期79-85,共7页杨瑞庆 
昆山腔发展史在不断地被挖掘着、探寻着、考证着、完善着。在魏良辅撰写的《南词引正》中,提出了昆山千灯顾坚率先创立昆山腔的观点,又披露了在他大致六百多年之前,由唐宫名伶黄幡绰在昆山正仪传播雅韵的史料。但是,长期以来曲坛上对这...
关键词:昆山腔 顾坚 黄幡绰 魏良辅 
一脉相承的两条昆曲史发展轨迹
《戏剧文学》2019年第3期67-70,共4页杨瑞庆 
在漫长的昆曲发展史中,曲坛上先后出现了从雏形到成形,从成形到变形,从变形再到成形的曲折衍变轨迹。昆曲的历史在曲圣魏良辅著述的《南词引正》中一锤定音。文中“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
关键词:昆曲 昆山腔 明代初期 发展史 成形 魏良辅 唐玄宗 变形 
昆曲滋养地方戏的历史与反思
《戏剧文学》2015年第1期72-75,共4页王雯 
戏剧史家周贻白对昆曲极其推崇。他称赞昆山腔是明代“最值得注意”的戏剧声调,昆曲是中国“最能持久”的一种戏剧。[1]P292前者是说,昆山腔以轻柔婉折的声调超越了海盐腔而称霸剧坛;后者则表示,昆曲因创造了“过去舞台上未有的新局面...
关键词:地方剧种 戏剧史 周贻白 昆山腔 皮黄剧 唱曲 艺术价值 副末 西秦腔 彦衡 
昆曲之雅:发展进程中的“双刃剑”
《戏剧文学》2008年第7期31-35,共5页李玲 
昆剧发展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在昆剧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把自己的全部文化素养和审美积淀都投注在昆剧这一完整的艺术体系里,使得昆剧之雅无处不在,其表演、文学、音韵、音乐,乃至一板一眼,皆经过了百年间的细细...
关键词:昆山腔 昆剧 昆剧之雅 保护与发展 实践 
浅谈昆曲的艺术成就被引量:1
《戏剧文学》2007年第8期83-84,94,共3页朱晓燕 樊毅 
昆曲是中华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在中国文学史、戏剧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昆曲亦称昆山腔,昆腔,昆剧,是明代四大声腔之一。最初是昆山(今属江苏省)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腔调,明初有昆山腔之...
关键词:昆曲 南曲 北曲 唱家 戏曲 昆剧 昆山腔 戏曲音乐 昆腔 声腔 艺术成就 
梁辰鱼《浣纱记》戏曲史价值刍议
《戏剧文学》2005年第8期81-83,共3页王雪芹 
《南音三籁》之《凡例》第六条说:“曲分三籁,其古质自然,行家本色者为‘天’:其俊逸有思,时露质地者为‘地’;若但粉饰藻缋,沿袭靡词者,虽名重词流,声传里耳,概谓之‘人籁’而已。”梁辰鱼(1519-1591)《浣纱记》结构冗长拖沓,“关目散...
关键词:梁辰鱼 魏良辅 新声 昆曲 昆剧 戏曲 昆腔 昆山腔 声腔 戏曲史 艺术史 《南词引正》 弋阳腔 
京剧传统戏曲艺术的典范
《戏剧文学》2004年第3期79-80,共2页李红霞 
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从唐代始,到了宋代已成为中国民族艺术的主流。明代的昆曲也曾变成传统戏曲艺术的主宰,但到了清代中叶,京剧兴起后,逐渐取代了昆曲的地位而变成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典范。一、京剧的综合性。
关键词:京剧 表演程式 唱段 戏曲 京剧艺术 昆腔 昆山腔 传统戏曲艺术 声腔 
谈戏曲的雅俗共赏
《戏剧文学》1994年第11期27-33,共7页靳大经 
何谓雅俗共赏?词典上说:“不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够欣赏。”这就是说,文艺作品既高雅,又通俗。那么,戏曲是高雅的呢?还是通俗的呢?或是雅俗共赏的呢?这与戏曲的某些属性不无关系。
关键词:戏曲创作 音乐唱腔 程式化表演 昆山腔 文化水平 戏曲文学流派 说唱艺术 雅化 魏良辅 宫谱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