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行诗

作品数:236被引量:128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赵欢刘宏英黄二宁张建伟邱江宁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民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北方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社会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新疆纪行诗三首
《山东统计》2007年第5期47-47,共1页何光一 
清代前期咏藏诗初探被引量:2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39-46,共8页顾浙秦 
我国古代素有“诗歌王国”之美称,古典诗歌不仅数量大、文学价值高,而且题材范围也十分广泛。清代前期的咏藏诗就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咏藏诗并不是到清代才有的,早在唐代,随着唐蕃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吟咏联姻亲好与民族...
关键词:古典诗歌 清代前期 题材范围 诗歌创作 纪行诗 孙士毅 多民族国家 历史前提 瓦合山 祖国统一 
始知五岳外 别有他山尊——咏陇诗漫议
《社科纵横》1993年第4期77-79,共3页李俊彦 
提起咏陇诗,人们往往首先想起诸如唐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昌龄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
关键词:使至塞上 从军行 王之涣 孤烟 民族聚居 民生疾苦 云间 岑参 西康州 纪行诗 
陇右山水多感发——杜甫陇右纪行诗散论被引量:1
《兰州学刊》1993年第3期33-35,共3页林家英 
以地名作诗题,分则独立成篇,合则成为一组完整的纪行诗,记行程,写山川,抒感慨。杜甫在陇右创作的两组纪行诗,别开生面,独具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立秋后,杜甫辞华州司空参军职务,携带妻儿,西行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
关键词:纪行诗 陇右 感发 发秦州 法镜寺 青阳峡 乾元二年 龙门镇 散论 审美价值 
试谈杜甫从秦州到成都的纪行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47-50,共4页胡守仁 
杜甫的纪行诗刻画山川,笔参造化,或摹艰险之状,叹行役之苦,或逢风物之美,忘登顿之劳;又忧国爱民之心,身世之感,随事触发;而于行役未了期,尤深戚戚之情。此前人山水诗所未有也。
关键词:艰险 幽秀 行役之苦 观览之兴 忧国悯民 身世之感 
学杜典范 集句珍品——试论文天祥《集杜诗》被引量:2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46-51,共6页刘华民 
文天祥的《集杜诗》,采用集句这种特殊的作诗方式,写就南宋末年抗元斗争的悲壮诗史,独步当时,盛誉后世,成为我国古代大放异彩的诗库瑰宝。《集杜诗》不仅专集杜甫诗句,而且在诗体、题材、技巧、风格、爱国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诸方面都对...
关键词:集杜诗 杜甫诗 独步当时 集句诗 纪行诗 诗序 南宋末 现实主义精神 汪元量 个人遭遇 
范成大纪行诗与纪行文的关系被引量:1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44-50,共7页大西阳子 张采民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的代表作是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因而他常常被称为田园诗人。但是另一方面,必须看到他去各地旅行时创作的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在他的作品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依照旅行的路程所创作的组诗...
关键词:南征 纪行诗 范成大 金国 西征 金陵 周必大 入蜀 都城 会同馆 
杜甫陇右诗作中的积草岭考被引量:5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92-92,共1页赵国正 
唐代诗人杜甫,于乾元二年冬天,由秦州向同谷出发。途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单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于风凰山下飞龙峡口住居。依行程次序将景物特征写成了纪行诗流传于世。诗中所提今地,大都落实,但同谷境内...
关键词:秦州 陇右诗 龙门镇 杜甫 唐代诗人 杨氏 纪行诗 南天门 药王庙 山梁 
读杜甫东归山水纪行诗札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108-113,118,共7页贺秀明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离开成都出川,至大历五年(770)冬,死于湘江舟中。在前后六年的时间内,不论是在出川途中,还是荆楚飘流,都留给后人一幅幅各具异象的山川形胜的图画。这幅图画是从东川至鄂湘具有名胜志和风俗志特点的形象“...
关键词:纪行诗 杜甫诗歌 描写 夔州 山水诗 诗歌创作 形象 悲壮美 我国古代 湘江 
四杰总章参选考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25-26,共2页刘真伦 
王杨卢骆同聚长安参选,得李敬玄扬誉。而裴行俭则以“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一语否定四杰。这一公案,千余年来一直艳称于文坛。近些年的学术研究中,不少文章都涉及了这一事件。有的据以考订四杰行踪;有的据以推定四杰的得名;有的据以考证...
关键词:四杰 裴行俭 短褐不全 校书郎 学术研究 宾王 吏部侍郎 纪行诗 正员 司列少常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