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

作品数:1929被引量:10376H指数:5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黄明李友军吴金芝陈阜张海林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应用生态学报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不同降水年型下耕作方式结合覆盖对旱地土壤物理性质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应用生态学报》2024年第2期447-456,共10页马晓明 李丹 雷佳 于婕 王楠 侯贤清 魏娜 李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60515,31860362);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AAC03150,2023AAC03149);原州区2022年科技研发计划项目资助。
2018—2021年连续3年在宁夏南部旱作区开展大田定位试验,设置4种耕作方式(翻耕15 cm、深松30 cm、深松40 cm、深松50 cm)和3种覆盖措施(燕麦秸秆覆盖、塑料地膜覆盖、不覆盖),以翻耕15 cm不覆盖处理为对照,探讨不同降水年型下耕作方式...
关键词:降水年型 耕作方式 覆盖 土壤物理性质 马铃薯产量 
耕作方式对潮土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7
《应用生态学报》2021年第8期2713-2721,共9页沈晓琳 王丽丽 赵建宁 李刚 修伟明 杨其琛 张贵龙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JCYBJC23000);天津市青年拔尖人才项目(2018-tjbjrc-wll);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CAAS-XTCX2016015)资助。
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潮土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测定了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试验设置4个耕作处理,分别为旋耕+秸秆还田(RT)、深耕+秸秆还田(DP)、深松+秸秆还田(SS)和免耕+秸秆还田(NT)...
关键词:耕作方式 土壤团聚体 土壤微生物群落 潮土 
利用APSIM模型分析不同播期和耕作方式对旱地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被引量:6
《应用生态学报》2021年第3期913-920,共8页聂志刚 李广 王钧 董莉霞 雒翠萍 米荣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60348);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2020B-121);甘肃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GAU-STS-2018-12);甘肃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发展基金项目(GAU-XKFZJJ-2020-04);甘肃省财政专项(GSCZZ-20160909)资助。
黄土丘陵区旱地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准确模拟可为调控小麦生产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本研究利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1971—2017年的气象资料和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安家沟村2016—2017年的大田试验数据,基于APSIM模型对旱地小麦籽粒...
关键词:小麦 籽粒 干物质积累 APSIM 作物模型 模拟 
耕作方式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8
《应用生态学报》2019年第10期3463-3472,共10页霍琳 杨思存 王成宝 姜万礼 温美娟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17);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专项(2015GAAS03)资助~~
2014—2017年在连续翻耕8年的玉米地上设置连续翻耕(CT)、旋耕(RT)、深松(ST)、免耕(NT)和翻耕-免耕(CT-NT)、深松-免耕(ST-NT)6个耕作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T和ST-NT处理...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几何平均直径 分形维数 耕作方式 甘肃引黄灌区 
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多年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的响应被引量:49
《应用生态学报》2019年第9期3183-3194,共12页傅敏 郝敏敏 胡恒宇 丁文超 翟明振 张海依 
中国农业公益性行业基金项目(201503121-05);山东省高校科学技术计划项目(J18KA132);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性基金项目(2018kf04);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8PD001);2019年临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资助~~
土壤有机碳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缓解土壤退化问题至关重要,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有机碳的循环过程,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本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耕作方式为主区,分别设深松(ST)和旋耕(RT)处理,副区为秸...
关键词: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Illumina测序 微生物群落结构 功能基因 
不同耕作方式对陇中旱农区春小麦和豌豆根系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第12期3917-3925,共9页张明君 李玲玲 谢军红 彭正凯 任金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60337;31660373;3171101272);甘肃省教育厅项目(2017C-12)资助~~
依托陇中旱农区长期的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对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和豌豆根系空间分布特征及作物产量进行研究,以探索耕作措施影响作物产量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春小麦和豌豆的总根长、根表面积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开花期达...
关键词:耕作方式 根长 根表面积 产量 
长期耕作方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0
《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第4期1204-1210,共7页何建宁 于振文 石玉 赵俊晔 张永丽 
农业部现代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3-1-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01334;31601243);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4GNC111017)资助~~
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9年定位设置旋耕(R)、翻耕(P)、间隔2年深松+条旋耕(SRS)、间隔2年深松+旋耕(RS)4种耕作方式,在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小麦生长季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产量的...
关键词:耕作方式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耕作和养分管理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春季杂草群落的影响被引量:24
《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第3期871-876,共6页王能伟 葛秀丽 李升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00356);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4CM032;ZR2014CQ032)资助~~
保护性耕作和杂草多样性是现代生态农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保护性耕作下农田杂草多样性有所提高,但耕作方式与养分管理方式对农田杂草群落多样性的交互影响尚未探明.本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一块连续3年施行不同耕作方式(免耕、深松、旋...
关键词:耕作方式 养分管理 杂草群落 生物多样性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性能日变化和籽粒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8
《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第3期885-893,共9页张向前 赵秀玲 王钰乔 濮超 保尔江.马合木提 陈阜 张海林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36)资助~~
研究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性能日变化的影响,对灌浆期干物质积累、转运以及产量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以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2008年设置的长期耕作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了免耕秸秆不还田(NT)、免耕秸秆还田(NTS)、旋耕...
关键词:耕作方式 冬小麦 光合日变化 光响应曲线 产量 
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小麦-玉米复种系统玉米季土壤氮素转化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2
《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第1期142-150,共9页丁世杰 熊淑萍 马新明 张娟娟 王小纯 吴懿鑫 杜盼 张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01281;301271650);河南省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S2010-01-G04);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30600914)资助~~
在黄淮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两熟种植体系中,研究了小麦季3种耕作方式(常规翻耕、旋耕和深松)结合夏玉米播前3个施氮量(120、225和330 kg·hm^(-2))对玉米季主要生育时期根际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怍用强度及酶活性、无机氮含量和...
关键词:小麦/玉米复种系统 砂姜黑土 耕作方式 氮素 微生物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