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现象

作品数:56被引量:1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左敏陈灿郑根岭熊伟出兮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财经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三重门》、“韩寒现象”与青春文学被引量:1
《小说评论》2024年第5期107-111,共5页梁贝 
在二十一世纪行将过去四分之一的今天,回顾世纪之初的中国当代文学,在历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艰难恢复,八九十年代众声喧哗的繁荣兴盛之后,开始走向一条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发展道路。尤其是随着资本市场对文化领域的入侵与扩张,以...
关键词:青春文学 八九十年代 《三重门》 中国当代文学 韩寒现象 众声喧哗 日常化 二十一世纪 
韩寒眼中的另类世界——浅析韩寒作品的现实主题
《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8X期40-40,共1页王一帆 
作为'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韩寒真正进入公众视线是从在学生时代的《杯中窥人》在新概念作文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开始的。之后,因为他本人受到社会关注,所以他的退学行为饱受社会争议,成为'韩寒现象'。本文从韩寒作品的叛逆和批判现实主题...
关键词:韩寒 韩寒现象 现实主题 
符号与互动:媒介对青年身份认同的塑造——以“韩寒现象”为例被引量:1
《新闻世界》2015年第10期90-92,共3页冯雅颖 
安徽省教育厅2013教学研究项目<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3szxm176)
从叛逆作家到被时代杂志评选为"青年领袖",韩寒不同于一般偶像明星,他的出现始终伴随着青年网友与精英阶层的互动,而"战场"则是成为环境的大众媒介。基于符号学的视角考察,韩寒是流行文化语境中的形象符号。它的所指超出韩寒个体的范畴...
关键词:符号 互动 他者 青年 身份认同 
消费时代的意识形态冲突——以韩寒现象为例
《华夏文化论坛》2015年第1期3-8,共6页肖鹰 
今天晚上非常高兴来给大家做一个以消费时代的意识形态冲突为主题的报告。谢谢大家!关于消费时代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也是我们当下文化面对的一个基本的社会语境。消费时代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是和计划经济时代相对的,计划经济时代...
关键词:韩寒 危机公关 雷锋叔叔 中国电影市场 少年作家 电影史 方舟子 市场间 姚文元 国际电影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国特色”
《中国慈善家》2014年第9期92-93,共2页叶雷 
雷克认为现在欧洲流行的'解读中国'的书籍,包括基辛格的《论中国》在内,对东西方之间文化差异的理解,实际上都是有失偏颇的,或者把中国文化想的太'复杂',或者想的太'简单''中国特色',在中国已逐渐成为'政治大词',其含义对绝大多数中国...
关键词:中国式过马路 韩寒现象 
微博最红老外眼中的中国
《中外文摘》2014年第24期6-8,共3页雷克 
2013年,德国人雷克因《徒步中国》一书走红,许多知名媒体纷纷邀请其开设专栏。同时,雷克每天在微博上也收到很多来自中国的私信和提问,雷克由此从一个徒步旅行者转型成为一个中国社会热点问题评论员。在新作《中国,特色》中,雷克...
关键词:一个中国 社会热点问题 韩寒现象 中国教育 评论员 德国人 旅行者 中国式 
小议“韩寒现象”:网络影响力与现实的无力感——以韩寒新浪博客为例
《今传媒》2014年第2期67-68,共2页张天宇 
韩寒,由于他独具一格的文学风格,被誉为八零后"意见领袖"。"韩寒现象",成为了文学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点问题,截至2013年9月,韩寒播客的访问量已接近六亿。"有社会热点,看韩寒播客"已成为无数网民约定俗成的习惯。然而,一文激起千层浪的韩...
关键词:韩寒现象 博客 无力 
“神化德国是种不自信”
《环球人物》2013年第17期74-76,共3页张雷 
今年32岁的德国人克里斯托弗·雷克,是慕尼黑大学汉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写的是中国的"韩寒现象"。2007年,他从北京徒步走到了新疆,用350天走了4646公里。
关键词:自信 国是 神化 慕尼黑大学 2007年 韩寒现象 毕业论文 德国人 
一场质疑引发的思考——关于韩寒现象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3年第8期364-364,共1页葛慧 
韩寒一直以他的反叛、天才、黑色幽默、自由、个性等特质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追捧,“韩寒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本文认为,韩寒并不是自己主动走向神坛的,用彭晓芸的“绑架”二字可能更符合韩寒的境况。韩寒现象的形成显然也是与整个时...
关键词:韩寒 韩寒现象 “绑架” 
90大学生视角下的韩寒现象
《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5X期240-240,共1页刘宏 李国建 陈盼盼 
韩寒现象可以借鉴但很难复制,时代与自身能力的双重契合造就了韩寒的成功。
关键词:韩寒现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