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个人化

作品数:159被引量:196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温潘亚杜吉刚王昌忠张叶张晓红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复旦大学南昌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卞之琳《十年诗草(1930—1939)》的“非个人化”追求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71-77,共7页刘家维 周锋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的历史演变和范式转换研究”(22JZD005)。
卞之琳着眼于时代背景,在扎根传统文化的同时,寻求与西方诗人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契合点,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了众多具有独特审美韵味的诗歌。在他的经典之作《十年诗草(1930—1939)》中,卞之琳以微观视角中的日常物象重构意象语言...
关键词:卞之琳 《十年诗草(1930—1939)》 非个人化 
一首“最好”的中国现代诗——卞之琳的代表诗作《尺八》解读
《汉语言文学研究》2025年第1期140-144,共5页解雪洁 
卞之琳是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但其诗作的艺术现代性究竟何在,仍是一个有待解释的问题。比较卞之琳的现代诗代表作《尺八》与徐志摩同一主题的浪漫诗《留别日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卞之琳诗的艺术现代性特征——寻找象征性的客观对应物、...
关键词:卞之琳 现代派 诗艺 客观对应物 非个人化抒情 
《我的阿勒泰》:从“非个人化”诗学到“诗意地栖居”
《美与时代(美学)(下)》2025年第1期127-131,共5页林天羽 
2024年上映的八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实践了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通过塑造普遍性人物、表达普遍性情感以及诉说诗意精神,将观者带往诗意的栖居之地,令其从过度追求“劳绩”的痛苦中解脱,转而在天地之...
关键词:我的阿勒泰 “非个人化”诗学 诗意地栖居 
论福楼拜非个人化创作的去中心化倾向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年第5期96-97,106,共3页王国恒 
福楼拜因其作品精美的语言、非个人化的创作原则著称于世,被李健吾称赞“完美”。要分析非个人化创作,就需要深入考察其中所包含的科学主义与浪漫主义倾向。福楼拜对科学主义既推崇又提防,对浪漫主义则既留恋又嘲讽,正是通过非个人化创...
关键词:非个人化 浪漫主义 科学主义 斯宾诺莎哲学 去中心化 
捉住那只永远不在场的马凯维提 诗歌中的“戏剧性”
《阅读与成才》2023年第6期74-77,共4页西卡 
从让老古董批评家大呼头痛,到年轻读者的习以为常,艾略特以对诗歌表现形式的天才拓展有力地继承了诗歌的“传统”。或者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以“非个人化”的个人才能,用了“很大的劳力”完成了对这一继承。从此“共时性”的传统因为他...
关键词:非个人化 艾略特 诗歌表现 个人才能 共时性 戏剧性 批评家 习以为常 
世界中的中国文论:从朱光潜到海外中国诗学
《文学评论》2023年第4期169-176,共8页蒋浩伟 
“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2022ZB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朱光潜早年的中国诗论与陈世骧、刘若愚和孙筑瑾等海外华裔学者的中国诗学研究在中西诗歌比较的诸多重要命题上存在极大相似。这种相似可以被理解为影响-接受的关系,也可以被看作是平行的偶合,亦或将他们放在当下“相遇”的比较语境中...
关键词:朱光潜 抒情 叙事 非个人化 海外中国诗学 
情感如何弥合当下的焦虑--从诗歌的角度看
《诗刊》2023年第2期71-73,共3页王年军 
在新诗中,情感是一个不好谈的话题,我们普遍地面临“情感焦虑症”,即使把范围限定在新诗中“抒情诗”的区间内,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叙事性”“非个人化”观念的影响。这个问题由来已久,部分要归因于T.S.艾略特这位现代主义诗歌的巨...
关键词:现代主义诗歌 T.S.艾略特 非个人化 叙事性 焦虑症 范围限定 新诗 抒情诗 
西方文论关键词:非个人化被引量:2
《外国文学》2022年第6期92-104,共13页许小凡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英美保守主义美学及其批判研究”(21BZX123)。
现代主义诗人T. 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对20世纪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本文回顾艾略特关于非个人化的相关文献,并将这一理论置于其产生的思想史语境中加以考察,指出它主要是从创作而非批评的角度提出的一种诗歌自律理论。它的提...
关键词:艾略特 非个人化 个人主义 传统 历史意识 
西南联大诗人群对艾略特知性诗学的理解与接受
《粤海风》2022年第5期46-53,共8页肖柳 
2021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艾略特的知性诗学对西南联大诗人的影响”(项目编号:21Q014)阶段性成果。
作为二十世纪重要的理论家和诗人,艾略特的理论与创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反响,也影响了西南联大诗人群。艾略特的知性诗学立足于他对“传统”重新阐释,强调诗歌的“非个人化”效果,在创作中则以“客观对应物”为准则,以突出诗歌的...
关键词:艾略特 西南联大诗人群 知性诗学 非个人化 客观对应物 
叶公超对艾略特“非个人化”诗学的创造性接受研究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5-10,共6页雷庆锐 姜周群 
相较于其他文学形式,中国新诗积累了大量深层次的矛盾和理论困惑。为了解决中国新诗的困境,叶公超全面阐述艾略特的诗学,将其“非个人化”诗学和中国文学传统、新诗现实境遇结合起来,对其“非个人化”理论创造性地进行了延伸和扩充。这...
关键词:叶公超 艾略特 “非个人化”诗学 中国语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