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理学

作品数:35被引量:3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彭彦琴张志芳陈兵胡红云王玉彬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汉藏佛教“止观”思想异同及其心理学意义——以格鲁派宗喀巴、天台智顗为例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21年第5期11-14,共4页赵振焕 
印度早期佛教中,止观是获得解脱的修行工具和实践行为。宗喀巴和智顗作为汉藏两地佛教中重要宗派的代表人物,在其佛教哲学实践体系中,二者“止观”思想观点看似相同,却也表现出许多格鲁派和天台宗修行实践的差异之处。由止观角度思考出...
关键词:止观 宗喀巴 智顗 佛教心理学 
觉知在大学生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教育与创作》2020年第11期26-29,共4页刘昱 
湖南信息学院“新冠肺炎疫情专项研究”项目《音乐治疗对“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的干预研究》。
心智觉知源于佛教心理学,“是从巴利文(Pali,最初记录佛陀教义的文字)‘sati’翻译成的英文词汇,意思是觉知(awareness)、注意(attention)和记住(remembering)”。“心智觉知被西方心理治疗界采用以后,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它不仅包...
关键词:REMEMBER 精神品质 英文词汇 佛教心理学 教学中的运用 巴利文 心智觉知 
中国本土佛教心理学研究评述被引量:1
《法音》2020年第4期15-21,共7页郭硕知 释道弘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悠久,自汉代至今已经发展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三大支系,且他们各自分化出许多宗派,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学理论与现象,梁漱溟先生曾称佛教为"心理主义"。目前,佛教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最深,也是成果数...
关键词:佛教心理学 中国本土心理学 南传佛教 心理主义 藏传佛教 佛理 正念 慈心禅 
佛教心理学对人生的启示
《宗教心理学》2018年第1期115-122,共8页嘉木扬·凯朝 
本文主要以佛教心理学对人生的启迪进行分析。佛教心理学是心灵的科学;佛教对人生乃至对一切有情的"喜怒哀乐"的根源在哪里?这个问题早在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佛教心理学,就是洞察人的"喜怒哀乐"的根源,切入点...
关键词:佛教 无明 因果 心理 
佛家心理结构体系:五蕴理论
《青春岁月》2018年第7期243-243,共1页沈菲 
心理学至今都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各个流派对心理实质的探讨也是矛盾林立,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突破。因此心理学急需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来加以指导,而在西方心理学中这条路已然出现困境,将目光转向本土,会发现佛教中已有关于...
关键词:佛教心理学 五蕴理论 心理结构体系 
弘一法师(李叔同)歌词的三重境界
《科学.经济.社会》2017年第4期120-124,共5页李晶 
弘一法师的歌词风格有"有我之境""混我之境""澄明之境"三重境界,早期,佛教的"自觉"有与"启蒙"思潮相互联系,"英雄圣贤"意象是以人性为底色的"神性"意象,呈现"有我之境"。中期,消极的正鹄影响他的歌词创作,歌词中"幽人"意象更"神"性化,"...
关键词:佛教心理学 境界 歌词 意象 
佛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完美整合——评陈兵先生《佛教心理学》被引量:1
《宗教学研究》2017年第3期281-282,共2页苏相君 
佛学自创生以来,在其发展演进的过程中逐渐分野为南北二种,其北传者又分出汉、藏二大系。其间宗派林立,观点各有不同,甚至诤竞不息而势同水火者屡屡有之。如果要在各种佛学流派中寻找共同的成分,最主要的一点会是什么?在科学主义与人...
关键词:佛教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 两大阵营 发展演进 传者 人间佛教 修证 山林佛教 止观双运 人生佛教 
索达吉堪布 让世界变得和善快乐
《新西部》2016年第10期48-52,共5页李嵱 
最初,他只是想在喇荣五明佛学院修行,成为一位真正的修行者。现在,他的目标是在有生之年,把所学的知识跟更多人分享,当自己离世后,还有人因佛法而受益。索达吉堪布,这位在世界享有盛誉的藏传佛教上师,一点一点在世间弘扬藏传佛教的理念...
关键词:索达吉堪布 五明佛学院 修行者 禅修 佛教心理学 弘法 释量论 佛教理论 西藏生死书 上师 
佛教心理学的人格理论探析被引量:1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145-148,共4页陈阳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项目"基于传统哲学的社会治理问题研究"(20151s1jdwt-37)
佛教心理学以佛教理论为根基,建立了佛教心理功能的结构论。佛教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在以"空"为前提的世界观和自我观理论背景下,用五蕴八识对人格基本框架进行了解构,并将禅修设定为人格完善的具体方法。因此,佛教心理学的人格理论是一个...
关键词:佛教心理学 人格理论 探析 
哲学和佛学的对话
《天涯》2015年第6期4-19,1,共16页周国平 济群法师 
普通百姓都希望幸福平安,这是正常需求,本身也是合理的。当然,这种需求还要不断提升。很多人在物质贫困时,希望通过积聚财富获得幸福,现在什么都有了,还是没有幸福感和安全感,显然是内在的心灵问题。佛法对人的作用不只是外在的,更重要...
关键词:不安全感 基督教信仰 佛菩萨 空性 禅定 烦恼即菩提 佛教界 弘法 佛教心理学 中国的传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