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意识

作品数:35被引量:4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喜田杜学霞覃碧卿孙绪敏任连明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更多>>
相关期刊:《文学教育》《学园》《新丝路(下旬)》《文艺理论研究》更多>>
相关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沈从文创作的佛教意识被引量:1
《中国文学研究》2024年第1期200-208,共9页张永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沈从文创作研究”(21FZWB047)。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佛教意识是颇为独特的。随着创作实践的不断推进,沈从文的佛教意识也表现得愈加自觉。在早期(1924—1933)创作中,沈从文的佛教意识主要集中在运用佛经表达对于“文学”的见解,以及把宗教信仰对象化为文学创作...
关键词:沈从文 佛教意识 创作 诗学体系 
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的佛教意识释略
《戏剧之家》2018年第14期124-124,共1页李红伟 
韩国导演金基德以独特的方式完美呈现了佛教意识的人文性和神秘性对电影艺术的影响,佛教意识中"不可道"的神秘性使电影表达镜下之象的方式、技巧等极具神秘性,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他的《春夏秋冬又一春》里的佛教意识简单释义,分别从因果...
关键词:意蕴 因果 轮回 色即是空 意象 
郭子章《豫章诗话》中的佛道意识
《贵州文史丛刊》2018年第1期92-98,共7页邱美琼 刘雨婷 
孔学堂2016年研究项目"阳明后学郭子章文献整理与思想研究"(编号:kxtyb201605)阶段性成果
郭子章《豫章诗话》以地域性著称,一直以来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中鲜明的佛道意识。《豫章诗话》中的佛教意识主要体现在:记录了很多与佛教相关的诗作和诗人故实,诗僧轶事和有关诗作,以及渗透了佛教思想或借用佛语的评述和诗文;其道教意识...
关键词:《豫章诗话》 佛教意识 道教意识 原因探究 
贾岛诗歌的佛教意识
《新丝路(下旬)》2017年第22期156-157,共2页张玉荣 
2015年陕西省高校教改一般项目,15BY144;2015年陕西省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5JK2069
中唐诗坛上的“韩孟诗派”,像张籍、李贺、贾岛、卢仝、马异、刘叉、李翱、皇甫湜、张彻、崔立之以及侯喜等人因诗歌极富创新性,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这种创造性又与当时的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唐时代,随着儒学的衰微和...
关键词:贾岛 佛教 佛教意识 
论李煜诗词中的佛教意识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94-98,共5页姚子奇 
佛教对李煜的人生走向和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根源于社会传统与现实的多重原因,在李煜与佛教的接触之中不断深化。李煜助力了佛教的兴盛繁荣,佛教也成就了李煜的思想塑造和诗词创作,他对佛教不断进行着自我的内化,同时也表...
关键词:李煜 诗词 佛教意识 
试论《三国志平话》的佛道色彩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2015年第12期72-74,共3页罗勇 
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三国志平话>研究"成果(项目批号14SB0379)
《三国志平话》受时代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沾染了因果报应、命中注定的佛教意识和道教色彩。这不仅是宋元民众的文化追求与审美情趣在讲史技艺中的体现,也反映了宋元民众对三国历史的改造与融合,这对元末明初《三国志演义》的创作必...
关键词:《三国志平话》 佛教意识 道教色彩 
论科尔沁英雄史诗的佛教意识
《中国蒙古学(蒙文)》2015年第1期161-164,共4页周双喜 
川端康成《睡美人》中的佛教意识
《学园》2014年第21期101-101,共1页艾千又 
川端康成自幼成长于笃信佛教的环境,并且毕生都对佛教思想不懈关注。其作品中经常渗透出佛教思想的余韵。《睡美人》中,表面上写的是一个暮年的男性如何寻找“慰藉”,实则要揭示为世俗烦恼所困扰的心灵如何获得终极净化和解脱。本文...
关键词:睡美人 佛教 回归 万法皆空 生死一如 万物一如 
在苦难中活着--论余华三部长篇小说的佛教意识
《北方文学(下)》2014年第7期26-26,共1页于菲菲 
本文主要对余华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中的苦难书写进行佛教阐释,分析三部小说中的苦难,进而研究他们在苦难中不同的生活态度,可以分为:在因果中体验苦难、在达观中消解苦难、在涅槃中超越苦难...
关键词:苦难 佛教 因果 达观 涅槃 
人生本苦与生死参悟——论萧红《生死场》的佛教意识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3年第3期32-32,共1页李耸 
萧红的《生死场》体现了对佛教的慧悟。作家揭示了苦难的永在、生死轮回的人生本相。在小说《生死场》中萧红正是通过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使人生苦难、生命悲剧、生死参悟得以触目惊心的凸现,这使我们看到了她作品中潜伏的佛教底蕴。
关键词:《生死场》 佛教 人生本苦 生死轮回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