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意义

作品数:148被引量:235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王昊李桂奎叶楚炎黄东林宪亮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物的意义世界:古尔纳《海边》中的物叙事
《合肥大学学报》2025年第1期83-89,共7页卢美芳 汪家海 
在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小说《海边》中,物品超越了日常用途,构建起了一个由流动的记忆和身份片段编织而成的叙事空间。小说通过交错的物质场景,将个人经历与殖民历史嵌入具体的物品之中,形成一种基于物的叙事视角:物品不仅承载过...
关键词:物叙事 《海边》 古尔纳 叙事意义 
论《水浒传》中的“丹书铁券”及其叙事意义
《菏泽学院学报》2024年第6期110-114,共5页罗琳 林宪亮 
丹书铁券是古代帝王颁授功臣的世袭特权凭证。在《水浒传》中,后周皇室后人柴进的家中藏有宋太祖赵匡胤敕赐的丹书铁券,围绕着这枚丹书铁券展开了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情节。从历史角度看,《水浒传》中丹书铁券的相关情节于史无据;但从小说...
关键词:丹书铁券 叙事功能 隐喻 
“创伤”与“疗愈”:张翎创伤叙事及其叙事意义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4年第2期62-69,共8页刘雪娥 
创伤是张翎小说中重要的书写母题,她进行文学创作的冲动源于对生命疼痛的感知和对叙事疗愈的选择。在张翎的小说中,叙事疗愈的路径是“返乡”和聆听他者之痛,这共同构成了张翎对创伤个体、创伤中国和创伤他者的表述方式。但不得不承认的...
关键词:张翎 创伤叙事 疗愈 返乡 叙事伦理 
明清小说情节涉医描写的叙事意义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43-49,共7页汪燕岗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2BZW105)。
医学与叙事关系密切,中国古代小说有诸多涉医描写,在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情节展开的叙事动力。《金瓶梅》中的李瓶儿、《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之死,情节结构呈现因果链条,但前者显露、后者隐微;而不少明清小说的涉医情节是由巧合和偶...
关键词:明清小说 情节 涉医叙事 因果 巧合 
背景·阐释·影响——马可·卡拉乔洛的叙事意义建构论被引量:1
《文艺评论》2024年第2期26-35,共10页宋杰 
在探讨叙事意义建构问题上,生成主义的相关思想极大地启发了马可·卡拉乔洛。在他看来,故事生产与接受具有意义建构的功能,还能形成意义与价值观的背景;叙事是一项故事生产者与接受者共同参与的活动,叙事阐释让他们投身共同的意义建构过...
关键词:马可·卡拉乔洛 叙事意义建构 叙事交流 
论“行事”的叙事意义——一个探索“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的叙事活动的特别视角
《戏剧艺术》2024年第1期1-9,共9页袁国兴 
“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的人物行动具有某种影像符号的表意特征。人物行动展开要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目的性。参与到每一人物自身行动意图表达的那些叙事行为,它们出现在叙事活动中有其必然性。为了实现某种叙事意图而让不同人物行动发生...
关键词:影像符号 行事 事息 戏剧性 
在史海探潜中建构叙事意义--张培忠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第1期164-171,共8页丁晓原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报告文学的现实关怀与文体流变研究”(项目编号:22JJD750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主要就张培忠的三部传记作品《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海权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永远在路上:一个农民的一生》,作整体和较为深入的论述。作者具有自觉的传记文学写作的文体意识。注重传主的价值考量,选择具有独特时代价值、历...
关键词:张培忠 非虚构 传记文学 
先秦文学中善射形象的类型及其叙事意义
《雨露风》2024年第2期71-73,共3页王红梅 
射艺作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发展起来了。《尚书·秦誓》中载 :“仡仡勇夫,射御不违 。”[1]善射御是先秦时人对勇士群体的一种固有的认知观念,而这种认知观念主要建立在先秦社会背景的基础之上,具有实用主义的特点。...
《气球》:藏族题材电影的叙事创新表达
《文化与传播》2023年第6期77-81,共5页杨田喜 崔颖 
随着我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藏族题材电影也呈现出新气象,在创作数量和艺术质量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气球》是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作品,用自我言说的内视角讲述藏族故事,引发观众对于信仰与科学、传统与现代的思考。从藏族文化叙事...
关键词:《气球》 藏族文化 叙事语言 叙事意义 
《儒林外史》中溜须拍马描述及其叙事意义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年第3期15-19,共5页刘威风 
《儒林外史》中人物之间的溜须拍马描述十分丰富,其核心话题往往是功名富贵。八股文士与官员主要谈论“功”;名士主要谈论才名、品貌、家世等,“功”成为区分二者的关键因素。当场景转换时,溜须拍马的话题亦随之迅速切换。讽刺手法的运...
关键词:功名富贵 讽刺手法 声态描摹 情节反转 世态炎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