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形象

作品数:879被引量:560H指数:1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李书影邢丽娜王峭林敏奋贺仲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艺术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荧屏爸爸:大众媒体中的父亲形象制造——以纪实节目《爸爸当家》为例
《荆楚学刊》2024年第6期108-112,共5页王诗诗 余欢 杨润东 
贵州省2024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贵州省中小学家庭教育发展研究”(2024RW266)。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大众对家教的日渐重视,父亲育儿现象成为大众媒体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符号互动理论与角色理论,探讨了纪实节目《爸爸当家》中父亲形象的构建路径,分析媒体在自塑与他塑路径上的作用,揭示了父亲角色如何在社会与...
关键词:大众媒体 父亲形象 家长角色 
反抗、缺席、救赎与认同:论现实主义电影中父权的形象书写
《电影文学》2024年第14期47-52,共6页刘泽溪 宋扬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舆论生态研究”(项目编号:22FD860019)。
追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中家庭场域内父亲的书写,“父亲”角色的媒介形象建构发生历时变迁。受早期革命话语主导,父亲多以封建家庭伦理秩序的守旧者沦为被批判、改造的对象,或是将父爱情感投射于革命斗争与生产建设中升格为召唤革命到来...
关键词:家庭场域 父亲形象 媒介建构 家庭道德伦理 
“以父之名”:文化重构与现实重组——世纪之交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嬗变
《四川戏剧》2024年第7期91-96,共6页张登峰 
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中国电影中的青年形象与文化编码研究(1978—2018)”(项目编号:19CZW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中国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发生了重要调整和改造。80年代中国电影借由大写的“父亲”反思历史传统和文化习性,由此组成了“文化现代性”工程的一部分;90年代中前期电影中“父亲”的失语将这一时期的电影...
关键词:中国电影 “父亲”形象 象征秩序 文化重构 现实重组 
现代焦虑与文化想象:近年来中国电影中的父子关系被引量:1
《天府新论》2023年第6期133-140,共8页揭祎琳 
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理论创新研究”(编号:22NXCKS03);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生产、情感与政治:1949-1966年北京工人文艺”(编号:581123034221)的阶段性成果
父子关系是反映家庭伦理的一扇窗口,其和谐与否事关子代健全人格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也受到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形塑和经济分配的影响。在近年来的中国电影中,编导常常站在子代的立场和视角,对于当下正在转型的中国式父子...
关键词:父子关系 父亲形象 家庭伦理 文化想象 
《菊次郎的夏天》中“父亲”形象的构建
《西部广播电视》2023年第22期186-189,共4页张庆席 
《菊次郎的夏天》是北野武执导的第8部影片,是他执导生涯中少有的温情喜剧片,同时也是最具个人传记色彩的一部。北野武用温情的基调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寻母故事。但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原本并没有一个父亲的形象,然而在故事结尾,菊次...
关键词:“父亲” 北野武 身份 《菊次郎的夏天》 
从“符号”到“真人”——中国动画电影中父亲形象塑造演变研究
《工业工程设计》2023年第5期19-24,51,共7页彭馨仪 殷俊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资助(20AC003)。
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父亲形象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不仅指具体的人,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在中国动画电影中,父亲形象的演绎一直与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挂钩,伴随其变迁而演变。从早期的中国动画电影中象征权威与秩序的符号化的“霸权式...
关键词:中国动画 父亲形象 演变 
奥尼尔剧作中人物形象探析——以《毛猿》《进入黑夜的漫长旅行》为例
《大众文艺(学术版)》2023年第20期13-15,共3页姚笑璇 
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笔下的悲剧不仅是他人生悲剧的体现,也是对当时社会的提炼与概括。其笔下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不乏他现实生活的投影。文章将通过归纳整合奥尼尔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以他所塑造的爱尔兰人物,女...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 家庭 爱尔兰 女性形象 父亲形象 
国外戏剧活动资讯
《戏剧文学》2023年第3期134-136,共3页吴秀龙 
英国1.生存危机--《致那些因色调变得太暗而考虑自杀的黑人男孩》阿波罗剧院于2023年3月25日-5月7日推出《致那些因色调变得太暗而考虑自杀的黑人男孩》一剧。此剧由年轻演员瑞恩·加莱·卡梅隆受《致有色女孩》的启发而作,探讨了当代...
关键词: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生存技巧 戏剧活动 卡梅隆 父亲形象 生存危机 当代英国 色调 
张艺谋电影的“审父”意识及其文化意蕴
《电影文学》2022年第14期101-104,共4页谭艳超 
2019年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项目(项目编号:KYYWF10236190120);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KYYWF10236180120);2020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学重点专项课题(项目编号:SJGSZ2020006);2020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基金资助课题(项目编号:GJB1320117)。
“审父”即以一种较为平等的姿态来审视“父亲”形象。在张艺谋电影中,其“审父”视角是多样化的,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渎父”——父权颓败的阐释,“拒父”——子辈自审的理性反思,“弑父”——时代阴影的复现,“颂父”——新时期诉求的...
关键词:张艺谋 父亲形象 审视 文化意蕴 
我国银幕世界中的父亲形象类型化塑造——从《我和我的父辈》谈起被引量:1
《电影评介》2022年第5期75-79,共5页陈佳 
2021年陕西省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2020年安康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儿童文学课程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编号:JG202006)阶段性成果。
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于2021年国庆假期上映,与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2020年《我和我的家乡》共同构成国庆三部曲,再一次透过“家与国”的历史视角,以民族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四个坐标,描述了几...
关键词:历史视角 时代印记 父亲形象 我的祖国 《少年行》 传承精神 家庭教育 家与国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