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

作品数:900被引量:326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陈艳秋卢芳匡秋爽吴佳丽楼晓霞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河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上海戏剧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二泉映月》看“浙百”
《上海戏剧》2014年第9期22-23,共2页垂拱 
2014年7月,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携《五女拜寿》、《梁山伯与祝英台》及《二泉映月》三出大戏登陆上海大剧院。作为小百花30周年庆典活动之一,这次上海之行获得了各方面不错的反响。然而,当人们沉浸于《五女拜寿》所带来的"五朵金花"的辉煌...
关键词:《二泉映月》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梁山伯与祝英台》 《五女拜寿》 上海大剧院 庆典活动 《梁祝》 传统戏剧 
我与唱片
《上海戏剧》2007年第1期21-22,共2页戚雅仙 
在我的艺术生涯中,使我成名立业、与我关系最密切的事物,除舞台之外,就是唱片。
关键词:唱片 明月 艺术 第一张 《玉堂春》 越剧团 血手印 中国唱片社 唱腔 说唱音乐 五十年代 演员 《梁祝》 剧目 袁雪芬 八十年代 相思树 《白蛇传》 
古老爱情,高雅味——两岸艺术家联手打造昆剧《梁祝》
《上海戏剧》2006年第1期21-22,共2页浅浅 
由两岸学者、艺术家联手打造的新编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大放异彩。它首度将梁祝的爱情故事搬上昆曲舞台,把世俗化的爱情故事演出了高雅的气质,被专家们赞为“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的艺术的结合”。
关键词:爱情故事 艺术家 《梁祝》 昆剧 两岸 高雅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七届 世俗化 
蝴蝶传奇——2005版越剧《梁祝》先睹记
《上海戏剧》2005年第10期i0004-i0004,25-27,共4页欣星 
有些作品注定要成为传奇,而有些作品已经成为了传奇. 说越剧《梁祝》是一个传奇,相信没有人会否认.名扬世界的同名小提琴协奏曲,也是从越剧中吸收了主旋律,更不要说那些大大小小的似曾相识的影子了,这让所有的越剧人和爱越人都感到特别...
关键词:《梁祝》 传奇 越剧 蝴蝶 作品 
要加强越剧剧目的研究工作
《上海戏剧》1998年第6期48-48,共1页孙世基 
当前上海越剧面临的形势确实十分严峻。应该怎么办?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强越剧剧目的研究工作。一个戏曲剧种为什么能够兴旺发达?首先一条要“出戏”。越剧剧目不仅题材广阔、数量繁多,而且有的剧搬上舞台以后,各个时期均以不同的特色出现...
关键词:研究工作 《西厢记》 越剧 剧目 艺术生命力 搬上舞台 《梁祝》 唱词 审美趣味 五十年代 
编导奇才南薇
《上海戏剧》1998年第11期26-27,共2页傅全香 傅骏 
前一篇写“闪电小生”马樟花,是越剧界演员的一个“奇才”。这一篇要写越剧《梁祝》、《祥林嫂》、《孔雀东南飞》的编导南薇,他也是越剧界的一个“奇才”。 南薇,是越剧编导的早期先行者。1943年,他就参加大来剧场的越剧改革工作,编导...
关键词:越剧 《孔雀东南飞》 祥林嫂 《梁祝》 东山 《一缕麻》 剧目 洛神 演员 改革工作 
关于小剧场戏剧《爱情泡泡》的文化思考被引量:1
《上海戏剧》1996年第5期11-12,共2页桂荣华 
不大的舞台上,三张铁床,是医院里的那种病床。床上躺着三个人;三个现代社会的病人,三个城市的流浪者,三个漂泊无根的人。象征着病态和欲望的床不断地变换着各种各样的空间,一个古典的爱情故事在一个现代空间里演绎着。从《罗密欧和朱丽...
关键词:小剧场戏剧 爱情悲剧 古典爱情 价值取向 爱情故事 城市文明 生存悖论 《梁祝》 朱丽叶 罗密欧 
春季里,与“戏疯子”傅全香聊天
《上海戏剧》1996年第2期40-41,共2页王雷 
傅全香不但是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位气功爱好者。我和她是中国天钟气功的功友,听说她在台湾演出前发不出声音,后通过气功意念圆满地完成了演出任务,这一神奇现象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在春寒的一个下午,我到她寓所采访了她。 我...
关键词:气功 林则徐 台湾 祛病健身 越剧 表演艺术 眼视神经萎缩 教学工作 《梁祝》 《西厢记》 
陈颖三“颖”
《上海戏剧》1995年第1期18-19,共2页傅骏 
我初看陈颖演出,记得好象在八十年代中期,演的是《九斤姑娘》。那时的印象感到这是个天真聪颖的小姑娘,大眼睛明亮发光,面庞秀丽,体态轻盈,在舞台上演九斤姑娘这个角色,正是:年龄、性情两相当,本色、适宜。而在表演和唱腔上终究显得稚...
关键词:《红楼梦》 贾宝玉 梨园戏 表演艺术 《梁祝》 祝英台 八十年代中期 艺术形象 表演风格 艺术效果 
《梁祝》故事的误读和矫正被引量:3
《上海戏剧》1994年第2期14-15,共2页朱大可 
中国戏曲的衰微,已成为当下文化界的普遍忧患所在。我不想从“它是否已经死亡这个命题出发,就象我不打算证明一名植物人是否已经真的弃世而去。这不过是某个逻辑的难题,而真正的难题却在于:面对戏曲的弥留,我们甚至还没有弄清这一事物...
关键词:梁祝 内在规则 我不知道 逻辑地 异性恋 男人和女人 永久地 中国近代文化 言说方式 人文地理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