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荫记》

作品数:43被引量:10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萧逍孙大鹏卢婕丁启红张悦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上海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戏剧》《美与时代(创意)(上)》《上海戏剧》《海外英语》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重构川剧《柳荫记》:地方戏“戏改”的“三个维度”
《四川戏剧》2025年第1期28-33,共6页张志全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川剧理论批评史研究”(项目编号:19BB026)的结项成果;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戏曲谚诀与戏曲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4EB225);重庆师范大学人才引进项目“抗战大后方戏曲史研究”的研究成果。
新《婚姻法》的颁行与落实,为《柳荫记》的修订找到了反映现实的最佳切入点,确立了《柳荫记》剧本内容改编的方向。“人民艺术”的追求,促成《柳荫记》从音乐到舞台的全面革新。对川剧《柳荫记》“地方”本位与“民间传说”的尊重,呼应...
关键词:《柳荫记》 川剧 婚姻法 剧场艺术 剧种认同 
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艺术探索及意义
《黄梅戏艺术》2024年第3期19-24,共6页王景龙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安徽卷)”(18ZD08)。
作为家喻户晓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梁祝故事凭借自身深沉的审美意蕴,成为文学、戏曲、电影、音乐等文艺领域的重要创作素材。在戏曲舞台上,曾产生过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1952)、川剧《柳荫记》(1952)、京剧《英台抗婚》(1954)等诸多...
关键词:经典剧目 黄梅戏 梁祝 艺术探索 戏曲舞台 川剧《柳荫记》 创作素材 四大民间传说 
重排《柳荫记》:试论声腔表达的新境与审美新品格的构拟
《上海艺术评论》2023年第4期61-62,共2页张正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柳荫记》是一出以唱为主的戏,情感借唱流淌,故事依唱铺陈,人物的内心世界亦在唱中婉转显露,尤其是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两大主角身上汇聚了大量的唱段,这与全剧浓郁的抒情格调是相适应的。20世纪50年代,马彦祥在创作《...
关键词:马彦祥 京剧小生 王瑶卿 反西皮 梁山伯与祝英台 京剧大师 长短句 以唱为主 
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与京剧《柳荫记》之比较研究被引量:1
《大舞台》2023年第4期59-62,共4页于潇 
以“梁祝”故事为蓝本的戏曲有多个版本。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对20世纪50年代袁雪芬、范瑞娟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复排和移植。京剧《柳荫记》则在保留“梁祝”基本情节的同时进行了细节的调整与唱腔的创新。由于越剧与...
关键词:越剧 京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 《柳荫记》 
坚持剧种美学气质的实践与尝试——京剧《五女拜寿》文本谈
《中国京剧》2022年第9期24-27,共4页张正贵 
作为2022年的重点创作项目,国家京剧院将越剧《五女拜寿》移植改编成京剧具有几层重要意义:一是继承国家京剧院移植改编地方戏剧目的创作传统,延续剧院的艺术风格。移植改编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创作经验,如京剧《柳荫记》移植改编自川剧《...
关键词:移植改编 莆仙戏 《五女拜寿》 人才梯队建设 《杨门女将》 实践与尝试 创作经验 川剧《柳荫记》 
川剧《柳荫记》的英译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的Love Under the Willows为例
《海外英语》2019年第20期13-15,27,共4页邓小雨 
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观众期待视阈下的川剧表演文本翻译研究——以川剧《柳荫记》为例”(批准立项编号:201810636106)研究成果
以苏珊·巴斯内特的"可表演性"原则为立足点,从英语国家观众的角度出发,研究杨宪益夫妇英译《柳荫记》的翻译方法。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的川剧《柳荫记》(Love Under the Willows)既忠实原文,又不剥离语言的文化内核,将戏剧原文中的...
关键词:川剧 英译研究 “可表演性”原则 
川剧的“特技” 戏曲的“玩意儿”
《剧本》2019年第8期59-61,共3页徐棻 
一说到川剧,哪怕没有看过川剧的人,都能说出两个字:变脸.不错,'变脸'是川剧的一种特殊手法,如今已是闻名天下的特技。'变脸'在川剧中已存在一百多年,但是让它惊艳于世的,却是电影人黄宗英拍的一部纪录片《中国一绝》。片中记录了许多中...
关键词:特殊手法 阳友鹤 《柳荫记》 
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被引量:4
《美与时代(创意)(上)》2019年第5期46-48,共3页张思敏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几千年历史中产生的非物质文化数不胜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非物质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川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域特色 《柳荫记》 
川剧“梁祝戏”的生成与演变
《四川戏剧》2019年第5期75-79,共5页肖娇娇 
2016年四川省文化厅图书情报学与文献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WHTTSXM[2016]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梁祝”故事在清末进入川剧表演,留存下许多剧本,既有全本,也有折子戏。折子戏以《送行》《骂媒》《祝庄访友》为多,剧本的刊刻地点集中在四川地区,这与川剧的地域性有关。相较其他剧种,川剧“梁祝戏”发生了许多变化,包括语言的本地...
关键词:川剧“梁祝戏” “梁祝”故事 《柳荫记》 《骂媒》 《祝庄访友》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川剧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柳荫记》英译本为例被引量:1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年第17期179-180,185,共3页汪亚青 丁启红 
成都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十三五"规划研究课题(项目编号:SC16B007)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从认知与体验的视角下阐释译者主体性。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出发,研究杨宪益夫妇英译《柳荫记》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通过研究前人的英译作品,希望能为日后现代川剧英译提供借鉴,助力此类优秀川剧得到广泛传播;同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观 译者主体性 认知与体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