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全

作品数:12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川剧晚唐《文苑英华》戏曲现代化戏改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重庆三峡学院学报》《艺术探索》《中国文艺评论》《艺术学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重构川剧《柳荫记》:地方戏“戏改”的“三个维度”
《四川戏剧》2025年第1期28-33,共6页张志全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川剧理论批评史研究”(项目编号:19BB026)的结项成果;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戏曲谚诀与戏曲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4EB225);重庆师范大学人才引进项目“抗战大后方戏曲史研究”的研究成果。
新《婚姻法》的颁行与落实,为《柳荫记》的修订找到了反映现实的最佳切入点,确立了《柳荫记》剧本内容改编的方向。“人民艺术”的追求,促成《柳荫记》从音乐到舞台的全面革新。对川剧《柳荫记》“地方”本位与“民间传说”的尊重,呼应...
关键词:《柳荫记》 川剧 婚姻法 剧场艺术 剧种认同 
捧角与偏嗜:《娱闲录》与川剧批评观念的探索
《戏剧文学》2025年第1期41-48,共8页张志全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川剧理论批评史”(项目编号:19BB026)阶段性成果。
《四川公报》的增刊《娱闲录》设有“剧谈”“名优”“梨园丛录”“剧本”“艺坛片影”等栏目,围绕该报逐渐形成一个由编辑和票友组成的“品戏”群体,从而掀起了一股川剧品评之风。严格地说,从《娱闲录》剧评家对陈碧秀不遗余力地鼓吹,...
关键词:《娱闲录》 川剧批评 捧角 偏嗜 京川优劣论 
地方戏剧理论批评史建构的观念与方法——以川剧为例
《四川戏剧》2024年第11期34-39,共6页张志全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川剧理论批评史研究”(项目编号:19BB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将地方剧种纳入戏曲理论建设的架构中,既是回应时代的需要,也是民族性戏剧理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地方剧种参与构建戏曲理论体系,基本前提是尽可能摸清地方剧种相关理论批评文献的概况,挖掘各地方剧种独特的理论术语与批评语汇,构建...
关键词:地方戏剧 理论批评史 川剧 理论批评 剧种研究 
斯坦尼的中国化:“十七年”川剧表演理论体系探索
《戏曲研究》2024年第2期272-289,共18页张志全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川剧理论批评史研究”(项目编号:19BB026)阶段性成果。
随着川剧艺术的发展及川剧批评的深入,关于川剧表演的零星阐释与名伶的表演经验总结,逐渐引起川剧界的重视。20世纪40年代,《戏剧杂志》《川剧杂识》《川剧选粹》《川剧序论》等书刊中,开始出现《程式性与习俗性》《学戏指南》《唱戏应...
关键词:川剧艺术 表演理论 戏剧杂志 浣花 介绍性 艺人群体 程式性 斯坦尼 
家国之间:抗战时期内迁民间戏班的生存之道——以厉家班为例
《艺术探索》2024年第1期121-128,共8页张志全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抗战时期大后方戏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2018YBKZ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川剧理论批评史研究”(19BB026);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2019-GX-013);重庆师范大学2021年人才引进项目“抗战大后方戏曲史研究”。
抗战时期,民间戏曲班社云集于西南大后方。民间戏班既要进行商演以谋取生存,亦要为抗日救亡而进行公(义)演。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是民间戏班需要面对的重要命题。厉家班在内迁过程中,虽屡历险境,仍然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各种抗战义演活动...
关键词:抗战时期 京剧 厉家班 家国之间 生存之道 
“人民戏曲”与“戏改”初期的“身体”塑造——以川剧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2
《艺术学研究》2022年第6期113-120,共8页张志全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川剧理论批评史研究”(项目批准号:19BB026);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川剧理论批评史研究”(项目批准号:19SKGH074)阶段性成果。
戏曲作为借助身体表演的艺术,其“身体”内涵指向多个层面。就历史演进与功能界分而言,可分为世俗的身体、革命的身体和艺术的身体等。“戏改”中的“改人”“改戏”“改制”,依托对“身体”的规约,修正乃至重塑了地方戏的审美范式。“...
关键词:“戏改” 身体 人民戏曲 川剧 戏曲现代化 
创造一条新的途径:《平剧旬刊》与大后方旧剧的救赎之路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81-91,共11页张志全 康传梅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抗战时期大后方戏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2018YBKZ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川剧理论批评史研究”(19BB026);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川剧理论批评史研究”(19SKGH074)。
关于“旧剧”的论争发端于晚清的维新思潮,并伴随着社会革命的演进而不断深化,抗战局势以及特殊的文化语境,将“旧剧改革”引向更为复杂的层面。在大后方,以《平剧旬刊》为中心,形成一个由京剧票友、剧作家、剧人组成的群体。他们一方...
关键词:旧剧改革 大后方 戏曲现代化 《平剧旬刊》 
风骨与识见:论董每戡的戏曲批评被引量:1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7期77-86,共10页张志全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川剧理论批评史研究》(项目编号:19BB026)的阶段性成果。
在现代戏剧学界,董每戡先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通家”,在戏剧创作、导演、理论研究与批评等诸多领域均取得显著成就。早年的革命经历,铸就了董每戡不同流俗、敢于担当的人格精神。在批评实践中,董每戡有意识地将“独立之人格”转化为批...
关键词:董每戡 实事求是 就戏论戏 戏曲批评 戏剧史 批评家 
长歌当哭,寓悲于闲——晚唐送人赴任诗情感探微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69-71,共3页张志全 
送人赴任之作,在唐代别离诗中占有相当大比例。盛唐人的这类诗歌,往往忽略了别离之伤情。反之,晚唐却固囿于这一伤情,并将此进一步深化,深化的结果,就是诗歌中闲情的泛滥。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晚唐文人大范围接受佛道思想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晚唐 诗歌 别离 诗情 盛唐 长歌 忽略 唐人 大比例 情感 
冯时行的佛道思想
《凉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177-179,共3页张志全 
冯时行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他坚持抗金,反对投降,却不为朝廷重用,居家十七年.其时,佛教与道教盛行,冯时行也受其影响,因此,其诗文中表现出儒、释、道三种思想的融合.本文着重论述他的佛道思想.
关键词:冯时行 佛教 道家 道教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