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

作品数:360被引量:304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周洁王洲明张希峰黄维华曹建国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兕觥”问题新探
《形象史学》2024年第2期3-10,共8页王祁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商周农业及其生产组织形式研究”(项目批准号:21CZS009)阶段性成果
“兕觥”是《诗经》所记名物之一,见于《卷耳》《七月》《桑扈》《丝衣》诸诗,毛传训为“角爵也”,郑玄也将其归为“爵”类,谓“罚爵也”。郑玄认为“觥”为罚爵,可与他对《周礼》的注对读。《周礼·春官·小胥》:“小胥掌学士之征令,...
关键词:《七月》 郑玄注 《周礼》 周礼 《诗经》 兕觥 失礼 《卷耳》 
胡风同人圈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基于《七月》《希望》杂志的视角
《学术交流》2024年第5期182-192,共11页吴井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世纪中国现实主义诗歌新变研究”(22BZW172)。
胡风创办的《七月》《希望》杂志不仅继承、发展了鲁迅的斗争精神,坚持以推动抗战文艺的蓬勃发展、启蒙广大民众投入反侵略战争为己任,而且也通过两刊汇聚了有着共同文艺理念与政治目标的一个有影响力的同人群体——胡风同人圈。胡风同...
关键词:胡风 同人圈 鲁迅 《七月》 《希望》 抗战文艺 
以《诗经·豳风·七月》为导唤醒我们逐渐淡去的时序感
《文存阅刊》2023年第18期13-15,共3页张可盈 
《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重要的农事诗,较为细致地描写了上古先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状况。诗中除大量描写农事活动外,还有一种强烈的时序感贯穿全诗。上古先民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长年劳作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通过感受...
关键词:《七月》 农耕生活 时序感 节气 
古人的消夏饮食
《少儿国学》2023年第17期28-31,共4页一得 
课本里的“冰棍西瓜绿豆汤”,列举的都是如今人们夏天喜爱的饮食。其实,它们也是古人消夏的佳品。我们现在就来挨个儿讲一讲。冰雪一般是我国北方秋冬才有的事物,在自然环境里夏天是没有的。不过,古人很早就发明了冬天藏冰、夏天取用的...
关键词:《七月》 绿豆汤 生活场景 自然环境 饮食 讲一讲 古人 
秀眉本来是形容老年男性的长眉
《思维与智慧》2023年第24期61-61,共1页许晖 
今天称赞女人秀美的眉毛为“秀眉”,如果一个男人胆敢声称自己的眉毛为“秀眉”,他一定会遭到耻笑。殊不知这个称谓在古代绝不能用来称呼女人的眉毛,只能用来称呼老年男性的眉毛。《诗经·小雅·南山有台》是一首颂德祝寿的宴饮诗,其中...
关键词:《七月》 《毛传》 南山有台 宴饮诗 小雅 《诗经》 老年男性 眉寿 
《豳风·七月》岁时观念探析
《文存阅刊》2023年第13期31-33,共3页李小夏 
《诗经 ·豳风·七月》所着意呈现的是时间流转过程中的农桑活动。本文在对其岁时问题的学术史梳理之上,对《七月》中体现出来的岁时观念进行探析:《七月》采用夏历与周历并行的方式来结构诗篇,是先民以冬至为年岁节点的岁时观念在历法...
关键词:《七月》 岁时观 观象授时 
当蔬菜变得“有文化”
《格言(上半月)》2023年第3期57-59,共3页段志飞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透着中国人对饮食的尊重。在中华五千年的“饮食文化”中,以“五菜为充”等膳食观念为主的“中华佳蔬文化”,也是重要的部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记录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百态,其中37篇提到了蔬菜,如《...
关键词:《七月》 诗歌总集 饮食文化 《诗经》 《关睢》 文化印记 草虫 民以食为天 
萧红与早期《七月》及其文学写作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78-86,共9页邓姿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七月派抗战文学研究”(16YBA112)。
萧红是《七月》刊名的最初提议者,也是早期《七月》各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更是早期《七月》最重要的撰稿人之一。《七月》时期的萧红写作也许不是她最完美的呈现,有些作品尚显单薄与生涩,但在抗日救亡成为显性存在的历史语境中,她坚持...
关键词:萧红 七月 个人化写作 抗战文学 
乡村闲人少 稼穑泪几多
《家族企业》2022年第7期38-43,共6页方麟 
《七月》这首诗,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诗篇,郑玄认为《七月》一诗,兼有风雅颂三体特点,写豳地之风俗,陈豳政之雅致,颂豳地之先祖,历来脍炙人口。
关键词:《诗经·国风》 《七月》 风雅颂 豳地 
非遗在我·“金唢呐”马自刚
《延河》2022年第7期166-177,共12页张晓琴 
我用音乐语言(方言)来解释庆阳。——马自刚这里是黄土高原腹地,是世界上黄土沉积最厚的地方。这里是周人的发祥地,农耕文明的起源地。《诗经》里时间最早、篇幅最长的《七月》出于此,岐伯行医、探索生命哲学于此,王符著《潜夫论》于此...
关键词:农耕文明 《七月》 《潜夫论》 起源地 音乐语言 黄土沉积 金唢呐 李梦阳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