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书》

作品数:48被引量:13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钱国富蒋平胡少卿张涵铭王玉静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绍兴市鲁迅中学更多>>
相关期刊:《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诗林》《中国作家(文学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沙之书”:关于后人类状况下的艺术反思
《艺术当代》2022年第2期82-84,共3页李超 
《沙之书》是博学多闻的小说家博尔赫斯的小说集,他的作品被广泛译介到欧美国家,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作为博尔赫斯写作后期的顶尖之作,该书讲述的是主人公面对一本页码无穷尽的“沙之书”,最先体验到的“涌动着的据为...
关键词:博尔赫斯 沙之书 混沌性 《沙之书》 现实感 艺术反思 译介 怪物 
传统与个人才能——简论《沙之书》八位诗人作品
《诗林》2020年第1期93-96,共4页赵东 
一个诗人终其一生,写诗的最终成果或褒奖是什么?这和名声或者影响无关,可是诗人的写作行动总是要有写作行动的结果(或者收获)的。诗歌写作的成果不是以写作终点的形式出现的,诗人是没有终身成就奖的,也不需要获奖感言,那么诗人的写作行...
关键词:获奖感言 终其一生 终身成就奖 写作行为 诗歌写作 传统与个人才能 《沙之书》 人的生存状态 
茉莉
《青年作家》2019年第12期113-122,共10页胡月 
早在那年冬天到来之前,或者更确切地说,早在我被送到朝鲜战场成为志愿军之前,我就曾研读过一百种以上死亡方式。不得不承认,那和国立北平图书馆三层隔间中被禁的那本《时间死考》有关。据说,博尔赫斯早在三十年代就在巴别图书馆中找到...
关键词:国立北平图书馆 朝鲜战场 博尔赫斯 《沙之书》 死亡方式 三十年代 
迷失在沙的世界里——《沙之书》解读
《中学语文教学》2019年第10期50-53,共4页张学君 
博尔赫斯的小说向来以曲折深刻的隐喻见长,其《沙之书》便是一个相当晦涩的文本,它隐含着作者对无限时空和有限生命意义的探讨。从文学象征的角度,破解作者隐藏文本背后的玄学密码,阐发这个奇异故事的微言大义。
关键词:“沙之书” 无限 
《沙之书》的矛盾
《语文世界(中旬刊)》2019年第4期41-41,共1页顾雯雯 
博尔赫斯,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那是一座随着岁月悄悄溜走的城市,'被听成一首诗的城市,拥有庭院之光的街道'。那里生长出了他自由、平易、清新,还有热情洋溢的散文、小说、诗歌。有一种生动的说法——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
关键词:沙之书 
静水流深 方见其真——肖培东《沙之书》听课札记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2018年第3期42-45,64,共5页张敏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窗子;一个人面对自己时,需要镜子。”这些年,一直寻寻觅觅,我忽然发觉肖培东老师的课堂便是这样的窗子和镜子。透过肖老师的课例。我们可以望见语文的边界,领略到课堂的风景。在...
关键词:流深 静水 世界时 窗子 镜子 课堂 老师 边界 
浅析博尔赫斯《沙之书》的深层意蕴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75-79,共5页赵纲 张宇龙 
博尔赫斯的小说《沙之书》以书为主题,"沙之书"的意涵丰富,其深层意蕴则暗暗指向宗教、时间、生死,并最终落实在人本身。
关键词:博尔赫斯 沙之书 圣书 时间 生死  
《沙之书》中的一处错误表达
《语文月刊》2018年第3期57-57,共1页郑义广 
《外国小说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选录的《沙之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凌晨三四点,我开了灯,找出那本怪书翻看,其中一页印有一个面具。角上有个数字,现在记不清是多少,反正大到九次幂。”生动再现了“我”第一次翻阅“圣书...
关键词:《沙之书》 错误表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小说欣赏 数学语言 表意功能 否定态度 “我” 
细微之处见精神--语文周报社“语文核心素养与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高中段展示课述评被引量:1
《甘肃高师学报》2017年第10期73-75,共3页刘梅梅 刘伟 
2017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美丽语文视野下的中学作文教学研究”(GS[2017]GHB2381)阶段成果
语文周报社第七届优质课大赛高中段展示课《兰亭集序》《沙之书》《短歌行》分别从课堂活动设计上体现一个"趣"字,从师生角色定位上突出一个"准"字,从学习行为指导上追求一个"巧"字。然而在实际施教过程中,三节课因细节处理而高下有别,...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兰亭集序》 《沙之书》 《短歌行》 
“仿佛水消失在水中”——《沙之书》解读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7年第6期14-19,共6页熊芳芳 
博尔赫斯写过一个句子:“仿佛水消失在水中”,虽然是用来比喻死亡的,但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用来概括《沙之书》的内涵与风格。
关键词:《沙之书》 解读 博尔赫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