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与少女》

作品数:17被引量:9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吴戈田莹黄晓辉姜山秀罗晓梅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艺术学院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德州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文艺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环球人物》《中国新闻周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国话副院长王晓鹰,想让观众泪流不止
《环球人物》2014年第1期81-83,共3页冯在 熊彬杉 
人物简介 王晓鹰,1957年生于安徽。获得过“文华奖”优秀导演奖、“曹禺戏剧奖”优秀导演奖等。较有影响的导演作品:《死亡与少女》、《哥本哈根》、(《霸王歌行》、《简·爱》、《理查三世》等。出版过导演理论专著《从假定性到诗...
关键词:王晓 副院长 《死亡与少女》 导演理论 观众 《哥本哈根》 《理查三世》 曹禺戏剧奖 
颠覆与反叛——《死亡与少女》的深层解读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51-54,共4页刘燕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在其作品中总是以叛逆而激进的姿态书写着世界的荒诞、人性中极端丑恶的存在。其作品《死亡与少女》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无序的戏剧呈现,是种种光怪陆离的破碎形象的堆积、没有...
关键词:外国文学 耶利内克 反戏剧 《死亡与少女》 
耶利内克《死亡与少女》中的反讽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2年第1期32-34,共3页李晓林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是奥地利争议颇多的女作家,其剧本《死亡与少女》以童话中的白雪公主、睡美人和现实中的普拉斯、戴安娜等作为主人公,以大段独白颠覆了她们美丽、善良、智慧的形象,透露了她们内心的困惑、虚荣、挣扎。...
关键词:耶利内克 《死亡与少女》 反讽 
假定性·戏剧时空·舞台意象与王晓鹰被引量:4
《文艺研究》2012年第1期99-110,共12页吴戈 
一般评价实力派导演艺术家王晓鹰,总是爱引用他的博士生导师徐晓钟对于他"两书三戏"的评价,实际上,他出版的《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两本书和所导演的《死亡与少女》、《萨勒姆的女巫》、《哥本哈根》三部戏,...
关键词:戏剧演出 意象创造 假定性 王晓 舞台 时空 《萨勒姆的女巫》 《死亡与少女》 
耶利内克对“格林童话”的舞台解构
《戏剧艺术》2011年第1期109-110,共2页
2010年第11期的《戏剧文学》上刊登了姜山秀的文章:《蕴含在混杂斑驳中的舞台意向——评耶利内克的(死亡与少女)》。文章认为,《死亡与少女》是耶利内克在不同时期写的五个单独的短剧,其中《死亡与少女IⅡ》与《格林童话》形成互...
关键词:《格林童话》 耶利内克 《死亡与少女》 舞台 解构 2010年 戏剧文学 互文关系 
蕴含在混杂斑驳中的舞台意象——评耶利内克的《死亡与少女》被引量:1
《戏剧文学》2010年第11期60-63,共4页姜山秀 
《死亡与少女》是耶利内克在不同时期写的五个单独的短剧,《死亡与少女ⅠⅡ》与格林童话形成互文关系,二出短剧分别以白雪公主、睡美人为主人公。耶利内克将她们置于一个开放性的舞台,让人物带着现代的品格重新经历以往的情境,从童话到...
关键词:《死亡与少女》 互文 性别 语言 文化印记 
奴性思想与现代女性困境——解读耶利内克的《死亡与少女》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年第6期47-50,共4页神庆丽 尚玉峰 
《死亡与少女》是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的一部杰作,身为女性的作家通过这部作品,既揭露出女性潜意识中的奴性思想及现代女性所处的矛盾、尴尬地位,也在尝试和探寻女性走出这一困境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耶利内克 《死亡与少女》 奴性 女性主义 
解剖女性自我,超越“女性主义”——读耶利内克的《死亡与少女》被引量:1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133-134,共2页黄晓辉 
《死亡与少女》是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的一部戏剧作品。拟从"女性主义"的内涵出发,对《死亡与少女》进行细部分析,试图将"女性主义"的观点与作者的思想作一对照,浅述耶利内克解剖女性自我、超越"女性主义"的独特...
关键词:女性主义 菲勒司中心主义 死亡 生存 终极话题 
追求极端戏剧性——从《死亡与少女》看波兰斯基的导演创作被引量:1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95-98,共4页田莹 
经历过多次人生变故的著名导演波兰斯基,他的人生和他的电影作品一样,都充满了极端的戏剧性。本文在波兰斯基的几部作品《水中刀》、《死结》(又译荒岛惊魂)和《死亡与少女》中,发现了他们之间的相关性,那就是波兰斯基喜欢将他的故事安...
关键词:密闭空间 三角关系 独幕剧 戏剧性 
从《死亡与少女》看王晓鹰“残酷戏剧”的美学倾向被引量:1
《艺苑》2007年第7期27-30,共4页贾丹晨 
《死亡与少女》是智利作家阿里尔·多夫曼(Ariel Dorfman)在1992年创作的剧本,这位在1973年就因为抨击独裁政府而流亡海外的作家,在被驱逐近20年后,以对法西斯独裁统治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创作了这个作品。剧本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刚刚被总...
关键词:米兰达 美学倾向 残酷戏剧 法西斯 死亡 观众席 阿尔托 独裁 医生 司法调查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