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

作品数:96被引量:2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于树军叶冬琳刘继业肖平李晋更多>>
相关机构:海门市常乐中心小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桐乡市第二实验小学广西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蝉鸣不止,夏日绵长
《青年博览》2023年第15期31-31,共1页老幺 
在夏天我们吃绿豆,桃,樱桃和甜瓜,在各种意义上都漫长且愉快,日子发出声响。——罗伯特·瓦尔泽《夏天》你要让阳光洒在心上而非身上,溪流穿躯而过,而非从旁流过。——约翰·缪尔《夏日走过山间》。
关键词:罗伯特·瓦尔泽 约翰·缪尔 《夏天》 夏日 
论刘绍棠早期小说的双重文本现象--以《运河的桨声》《夏天》为例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8期173-178,共6页于树军 
刘绍棠早期小说创作大多为学界所忽视。它们除了表现出积极迎合时代主题的创作姿态之外,还有游离于“十七年”文学成规之外的另一副面相。对这种双重文本现象的重新清理和辨析,将有助于我们重审刘绍棠在“十七年”时期的创作姿态和文学...
关键词:刘绍棠 《运河的桨声》 《夏天》 双重文本现象 
日后还有别的夏天,但跟这个不一样
《时代青年(悦读)》2022年第8期19-19,共1页李小洁 
时间悄无声息地从指缝间溜走,八月已至。汪曾祺在《夏天》里写道:“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的确如此,夏末的清晨尤为珍贵,时有清风吹来,一切都显得宁静和舒适。午间...
关键词:汪曾祺 《夏天》 夏天 
论刘绍棠早期小说的双重文本现象--以《运河的桨声》《夏天》为例被引量:1
《当代文坛》2022年第3期50-56,共7页于树军 
刘绍棠早期小说创作大多为学界所忽视。它们除了表现出积极迎合时代主题的创作姿态之外,还有游离于“十七年”文学成规之外的另一副面相。对这种双重文本现象的重新清理和辨析,将有助于我们重审刘绍棠在“十七年”时期的创作姿态和文学...
关键词:刘绍棠 《运河的桨声》 《夏天》 双重文本现象 
初夏年少的欢喜
《风采童装》2021年第2期112-113,共2页曹诗华 
灿烂的阳光穿过层层薄雾终于照耀在了大地上,整片大地因为炎炎夏日而绽放了最耀眼的金色。虽然只是初夏,但属于它的颜色可一点都不逊色与秋日的金黄、寒冬的雪白。它是一副各种颜色混合而成的绚烂的油画。《夏天》红色的小蜻蜓,飞翔在...
关键词:颜色混合 《夏天》 秋日 初夏 
《人间草木》整本书阅读素养测评
《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第25期112-115,共4页李莉 沈慧芳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区域性高中语文教师素养测评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编号:J-b/2020/08)阶段性成果。
一、作品导读1.全书构成。全书由《人间草木》《四方食事》《脚底烟云》《联大岁月》《师友相册》《平淡人生》《文章杂事》等七辑构成。2.主要内容。(1)第一辑《人间草木》主要由《花园》《昆明的雨》《夏天》《冬天》《人间草木》等1...
关键词:手把肉 《花园》 草木 《夏天》 美食 日常生活 
夏天里的成长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20年第18期31-32,共2页吴凤霞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散文《夏天里的成长》节选自作家梁容若的《夏天》,是统编本小学语文六上习作单元的打头课文。开篇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点明中心,总领全文。接着围绕"迅速生长"先写"生物的生长",再写"山川大地的生长",最后...
关键词:写作习惯 小学语文 教材分析 围绕中心 教学设计 《夏天》 主题鲜明 山川大地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相约台湾诗人林焕彰
《作文(2-4年级适用)》2020年第2期31-34,共4页张玲芳 
朵朵、拉拉,今天我们的"童诗会客厅"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你们认识他吗?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林焕彰。朵朵:我知道,课文里学过的《影子》就是他写的。"……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关键词:台湾诗人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林焕彰 《夏天》 冰淇淋 课文 有趣 
寻找夏日里的一抹清凉
《风景名胜》2018年第8期40-58,共19页深白色 
夏天炎炎,为了寻找那一丝消凉,大家享受着凉气十足的空调、清风缓缓的蒲扇以及爽爽可口的冷饮。其实,除了这些眼前“生活的苟且”,“诗和远方”的凉意也直抵心灵的深处。宋代诗人葛元怀存《夏天》诗中写道:“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
关键词:宋代诗人 《夏天》 心灵 晓荷 
共和国初期文学“生产”与“批评”的限度——艾芜《夏天》的创作与改正过程初探被引量:1
《现代中文学刊》2018年第3期37-44,共8页蔡东 
1955年5月,艾芜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切身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为7月初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做准备。根据视察获得的情况,他创作了主要反映农村统购统销的短篇小说《夏天》,但小说发表不久就遭致读者的严厉指责。按通常情况,...
关键词:艾芜 《夏天》 组织“视察” “批评”的限度 历史记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