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史

作品数:219被引量:194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毛章清卓南生刘宪阁张允若冯悦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河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项目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大公报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大公报》报人的抗战足迹
《春秋》2024年第6期33-37,共5页王凯 
在中国报业史上,《大公报》在见证、记录着中国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在推动历史的发展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26年6月,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手了英敛之在天津创办的《大公报》,成立了新记大公报公司,开辟了中国报业史上“文人论政”的...
关键词:办报方针 报业史 《大公报》 大公报 胡政之 文人论政 英敛之 张季鸾 
永利·南开·大公报(下)
《工会博览》2019年第10期44-44,共1页张刃 
大公报在中国近代报业史占有重要地位。它历史久,销路广,影响大,以社评、星期论文、新闻专电、战地通信及各种专刊称著,极盛时期曾在上海、天津、重庆、香港四地同时出版发行,各有一套采编人马,各有地区特色,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大报,并为...
关键词:大公报 新闻事业 出版发行 地区特色 报业史 中国 天津 社评 
回顾《大公报》和张季鸾的文人论政被引量:8
《新闻记者》2015年第11期44-48,共5页李金铨 
《大公报》是近代中国报业史上“文人论政”的最高峰。《大公报》的成功归诸吴鼎昌的资金、胡政之的经营和张季鸾的文笔,他们还培养了大批的新闻人才。张季鸾的政论望重朝野,他去世时,蒋介石的唁电奉为“一代论宗,精诚爱国”,毛泽...
关键词:《大公报》 “文人论政” 张季鸾 《人民日报》 近代中国 新闻人才 报业史 吴鼎昌 
文人办报终结?文人论政依旧!被引量:1
《青年记者》2015年第1期93-93,共1页刘宪阁 
2014年12月,钱理群先生发表了一篇演讲,称将告别学术界,但不会告别学术。由此,笔者想起新闻界的一段佳话。这就是香港信报创办人林行止夫妇,他们于2014年9月2日出售了所持的信报股权。这也代表着香港文人办报传奇的落幕,但林行止将继续...
关键词:林行止 金庸 信报 报业史 明报 人论 所持 钱理群先生 创办人 大公报 
从时间变迁看报刊构筑公共领域的变化——以《大公报》“星期论文”和《南方周末》评论版为例被引量:1
《青年记者》2011年第9Z期78-79,共2页仝菲 
"公共领域"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学者哈贝马斯1962年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公共领域,即指除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①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
关键词:《大公报》 南方周末 评论版 时间变迁 活动空间 公共空间 报业史 报纸版面 张季鸾 国际媒体 
张季鸾《大公报》时期的独立报人思想被引量:1
《青年记者》2010年第10Z期73-74,共2页吴巍巍 
《大公报》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旧中国最负盛名的私营报纸。后新记公司以"吴鼎昌的资本、胡政之的组织、张季鸾的文章"开创了《大公报》"三驾马车"驶通途的盛景,开辟了中国报业史上文人论政的新时期。1941年4月,
关键词:《大公报》 张季鸾 报业史 新闻事业 四不 办报方针 大清印刷物专律 大公报 章士钊 王韬 
《大公报》:史实与新闻史编的落差
《新华文摘》2009年第20期169-169,共1页
陈兮、张吕在《求索》2009年第6期撰文指出,《大公报》在报业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历史地位,不仅居于当时的舆论首席地位,而且是唯一荣获国际新闻奖的报纸。然而《大公报》在我国的新闻史教材中长期处于冷落状态,往往未被专章专节...
关键词:《大公报》 新闻史 史实 《求索》 报业史 新闻奖 历史 舆论 
战时重庆报纸拾零
《新闻研究导刊》2009年第4期57-58,共2页乔廷斌 
一、五颜六色的报纸,一样呆板的面孔抗战时期的报纸有两个特点,一是五颜六色的粗劣纸张,二是从内容到版面几乎是一色的呆板面孔。战前,各报所用的纸大都依靠进口,多购自芬兰或加拿大。抗战开始,战争节节失利。
关键词:文化新闻 《大公报》 《新华日报》 新民报 《中央日报》 新蜀报 特派记者 报业史 国民公报 社会新闻 
浅谈新记《大公报》的办报艺术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218-219,共2页张桂芳 王晓岗 
作为中国报业史上寿命最长的一张报纸——《大公报》创造了诸多辉煌,在办报理念、人才培养、经营管理等方面显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新记《大公报》阶段更是大公报历史上大放光彩的时期。
关键词:《大公报》 办报艺术 办报理念 人才培养 经营管理 报业史 报纸 
《大公报》与“西安事变”被引量:4
《新闻大学》2005年第2期31-35,39,共6页沈洁 
新记<大公报>自1926年创刊始,以"四不主义"之主张,"文人论政"之立场,"公众、国家利益"之观点誉满华夏,却因抗战爆发前后昭然之"拥蒋反共"姿态而引后世诟病,其关于"西安事变"同期报道(1936年12月13日至1936年12月28日)向来是史家借以支持...
关键词:《大公报》 “西安事变” 中国 报业史 新闻报道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