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

作品数:91被引量:13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孙明君陈晖张起王升典毛琦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上海音乐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浅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AI动画片《千秋诗颂》的创新与探索
《中国视听》2024年第6期75-77,共3页孟颖 娜仁通力嘎 
2024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依托“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运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聚焦统编语文教材200多首诗词,将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诗词转化制作成唯美的国风动画《千秋诗颂》,以技术赋能电视节目创新。引...
关键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夜喜雨》 《别董大》 广播电视总台 《游子吟》 动画片 人工智能 古诗词 
《别董大》原来是高适的“蹭饭”诗
《养生保健指南》2024年第5期19-19,共1页马庆民 
“千里黄云白日,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众多“送别”诗中,高适的这首《别董大》可谓举重若轻。或许有人会认为是高适这首诗带火了董大,实则不然,因为在高适写这首诗的时候,董大远比高适更负盛名。准确点...
关键词:董庭兰 高适 《别董大》 董大 莫愁 送别 举重若轻 白日 
从“莫愁前路无知己”看盛唐气象
《月读》2024年第3期58-61,共4页顾农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人分手之际写诗为赠的情形极为常见,名篇不少,高适(700?-765)这首《别董大》则是其中之尤为著名者,此诗的后两句后来成了成语。这里的语气较之数十年前初唐诗人王勃(65...
关键词:盛唐气象 初唐诗人 莫愁 海内存知己 《别董大》 高适 前路 
心安即是归处
《河南电力》2023年第12期78-78,共1页胡亚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幼时读高适的《别董大》,脑海会浮现这样的景象:长安一片月下,万户捣衣声声。董大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向西行,奔向那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唤起一轮明月,照我满怀冰雪。山高水迢而其志愈坚,九死一生而其...
关键词:长安一片月 孤烟 一轮明月 高适 《别董大》 董大 萧萧 除暴安良 
高适的“蹭饭”诗高适的“蹭饭”诗
《课外阅读》2023年第11期20-21,共2页马庆民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当属唐人赠别诗篇的代表作品。尤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雄壮豪迈,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高适 赠别诗 海内存知己 《别董大》 莫愁 异曲同工 白日 雄壮 
末年重逢:宏大的历史性悲哀——《江南逢李龟年》的赏析与对读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3年第8期42-44,51,共4页俞冰越 
《江南逢李龟年》作为杜甫人生末年的绝句,书写了其与唐朝乐工李龟年晚年在江南落花时节的重逢一事。二人因安史之乱经历了从繁华到颠沛流离数年的转折,在战乱后的晚年再次重逢,情绪难掩悲凉。本文将时代背景与杜甫的个人创作特色结合,...
关键词:《江南逢李龟年》《别董大》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盛唐符码 情绪错位 
衣封侯建功业,天下谁人不识君
《民间传奇故事》2022年第29期41-43,共3页齐临 
1《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玄宗天宝六年冬天,郁郁不得志的高适在睢阳与董庭兰相遇。当年长安一见,两个爱琴之人已是相惜,而今重逢,更是百感交集。
关键词:董庭兰 天宝六年 高适 郁郁不得志 《别董大》 莫愁 重逢 唐玄宗 
赵季平声乐作品中动机贯穿技法浅析--以歌曲《关雎》《幽兰操》《别董大》为例被引量:1
《黄河之声》2021年第13期39-41,共3页彭润 
本文以赵季平先生的《关雎》《幽兰操》和《别董大》这三首艺术歌曲为分析研究对象,通过对旋律动机形态和核心主题动机在作品中的贯穿方式进行分析,来探究其音乐作品中"动机贯穿"技法的运用与体现,希望通过对动机形态、动机贯穿类型及...
关键词:赵季平 《关雎》 《幽兰操》 《别董大》 动机贯穿 
《别董大》(其一)
《英语角》2021年第15期10-11,共2页Penie 潘特尔(画)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品读古诗不仅能陶冶情操,还可以启迪思想。快快紧跟QQ姐姐的步伐,让我们一起欣赏古诗,并用简单的英文把它的内容表述出来吧!
关键词:启迪思想 《别董大》 古诗 陶冶情操 不可替代 文化瑰宝 品读 内容表述 
第30天开遍池塘
《做人与处世》2021年第5期32-33,共2页乔贝 
公元723年,不满20岁的高适,满怀着闻达于天下的野心来到长安。高适家境贫寒,靠着亲戚朋友的接济和几亩微薄的田产,得以完成学业。有人问他,家里都穷得快揭不开锅了,读书有什么用?他的回答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人到中年,高适依然一...
关键词:高适 人到中年 名满天下 亲戚朋友 大唐帝国 《别董大》 莫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