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

作品数:427被引量:382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学昕王艳荣刘春玲孙新媛李红秀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文艺评论x
条 记 录,以下是1-5
视图:
排序:
从恬淡忧伤到沉凝苍凉的“人间写意”--论迟子建的散文创作
《文艺评论》2020年第2期10-18,共9页孙玉秀 
如果说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坛是一条众星云集的璀璨星河,那么黑龙江作家迟子建一定是那颗低调地独居一隅,却又自带光芒的北极星。从1985年发表处女作至今,迟子建一直以不急不缓的创作姿态默默耕耘在北国的白山黑水之间。从成名作《北极...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新时期以来 《北极村童话》 创作姿态 散文创作 辨识度 苍凉 
迟子建小说中的乡土意识与历史解构——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被引量:2
《文艺评论》2014年第1期88-93,共6页朴昶昱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迎来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次女性写作高潮。当时很多女性作家登上了文坛,她们的写作使新时期的文学更具意义。女性写作潮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持续了十多年,其中1985年是达到顶峰的一年。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 额尔古纳 历史解构 乡土意识 20世纪9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 女性写作 女性作家 
少数民族叙事的艺术探索——论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文艺评论》2012年第11期85-88,共4页廖四平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最初发表于2005年第6期《收获》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2005年12月初版。小说通过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我”的讲述,展示了鄂温克人的生存状况和特性,再现了鄂温克人艰辛而又奇妙的求生存过程...
关键词:额尔古纳 迟子建 艺术探索 民族叙事 鄂温克民族 鄂温克人 文艺出版社 《收获》 
死亡、迷狂、月亮意象的意义——《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隐喻被引量:3
《文艺评论》2011年第1期115-118,共4页徐洪娓 范娉婷 
黑龙江省教育厅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1554013
"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历史和文本构成生活世界的隐喻。"迟子建认为"真正的历史在民间,编织历史的大都是小人物:因为从他们身上,才能体现最日常的生活图景。"可见,迟子建的历史观是对新历史主义的一种认同...
关键词:隐喻 额尔古纳 月亮意象 新历史主义 死亡 迷狂 意义 文本构成 
化为灵魂的精神记忆——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及其他被引量:2
《文艺评论》2006年第3期48-51,共4页甘成英 
关键词:额尔古纳 童年记忆 迟子建 精神 灵魂 人生体验 美学追求 叙事技巧 叙述态度 自然景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