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城记》

作品数:70被引量:56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吕燕周华马春光李云雷张赞波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电影新作》《魅力中国》《西江月》《小说评论》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谈声音对“记忆之场”的构建——以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为例
《电影评介》2023年第19期104-108,共5页蔡碧湾 李伟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中轴线地铁空间声音景观的构建研究”(编号:22XCC014)阶段性成果。
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继《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后,贾樟柯导演的第三部口述历史纪录片,影片通过四位作家——活跃于建国初期的马烽,生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贾平凹、余华、梁鸿串联起不同时代的个人生活、情感体...
关键词:《二十四城记》 贾樟柯 纪录片 《海上传奇》 口述历史 中国当代文学 整体面貌 情感体验 
浅析贾樟柯《二十四城记》中“真实”与“虚构”的叙事模式
《雨露风》2023年第7期37-39,共3页陆茜 
华语电影发展至今已培养了六代电影人,作为从“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第六代电影人被称为“叛逆的一代”。贾樟柯通过自己对时代的理解,不断实践创新,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电影叙事模式。《二十四城记》作为贾樟柯作品中具有过渡性质...
虚构与纪实交织的城市之歌——《二十四城记》的真实探讨
《西部广播电视》2023年第12期117-119,共3页赖嘉祎 
纪录片中虚构与纪实的界定历来被众多电影理论家讨论,而虚构与纪实也恰恰像是两个极端,电影在两个极点之间徘徊旋转,寻找对真理、真实的定义。相较于纪录电影,“伪纪录片”也吸引了当下的导演和学者实验性地实践着对真实的构造,引起了...
关键词:纪实 虚构 《二十四城记》 
贾樟柯电影的“时代记忆”建构方式——以《二十四城记》为例
《视听》2020年第11期112-113,共2页苗雨昕 李艳丹(指导) 
贾樟柯的电影一直以独特的手法与别致的视角,游走在商业片之外,徘徊于各大世界级奖项之间。其作品往往利用新颖的创作方式,引起受众群体强大的时代共鸣。本文以电影《二十四城记》为例,从影片主题、人物、语言等多个方面探究贾樟柯电影...
关键词:贾樟柯 电影 时代记忆 《二十四城记》 
身份认同、情感结构与景观生产:2000年以来银幕上的工业记忆
《电影评介》2020年第13期12-17,共6页张志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景观研究视域中的新中国电影研究”(编号:20YJA760053)阶段性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轰轰烈烈的国有企业改革对整个国家的经济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改变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转轨的基本完成,工厂经历了改制、重组甚至破产的阵痛。从世纪之交的《红西服》(2000),到21世纪...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 《二十四城记》 情感结构 经济转轨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身份认同 景观生产 
叠层表述与废墟记忆: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
《艺术百家》2020年第3期47-52,共6页余夏云 
2019年度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项目"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融合与培养模式创新"(项目编号:YJSYDSTD201921)阶段性成果之一。
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以口述史的形式,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济转型做了重要回应和再现。电影通过并置和容纳来自不同地区的口音进行了底层讲述,拆解了大历史叙述的整一性和严正性,同时也发掘了同一音调中荒腔走板的趋向。在三代厂...
关键词:电影艺术 多音性 《二十四城记》 民间记忆 贾樟柯 
“间离”的《二十四城记》:消解“真实与虚构”界线的首次反叛被引量:2
《电影文学》2020年第12期113-115,共3页田龙过 李泽瑄 
聚焦贾樟柯跨学科的继承发展布莱希特“间离”理论,并赋予其兼容于电影创作的实践方法。贾樟柯在影片结构、人物及处理方式上使用多种隔离手段遏制观众“共鸣”心理,使其有意识透过影片幻觉挖掘本质,而理性思维过程则消解了“沉浸式”...
关键词:《二十四城记》 布莱希特 间离效果 “真实与虚构” 
我的阅读与教学
《七彩语文(高中新语文学习)》2020年第2期4-7,共4页周春梅 
从教21年,依然不断面对新的困难,比如爱的召唤很难有任务驱动的"强力",比如与学生年龄、经验的鸿沟,比如急功近利的整体教育环境。痛则求通,堵则求疏,这些困难促使我拓宽阅读的领域去寻求帮助,并努力将所得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关键词:《爱与黑暗的故事》 《距离的组织》 北宋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朵云 《二十四城记》 宝塔诗 
从《二十四城记》与《我的诗篇》看转型期中国工人形象的影像表达
《电影文学》2020年第8期40-45,共6页车志远 
影片《二十四城记》与《我的诗篇》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老工人"和"新工人"形象的影像表达,从"老工人"到"新工人",工人阶级经历了巨大变迁。两部影片在"静物"与"流动"空间叙事中注解了两种不同的生产关系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在...
关键词:《二十四城记》 《我的诗篇》 转型期 工人形象 
圈内大咖王昱的导演处女作:《你是凶手》
《电影》2019年第12期106-109,共4页妍如玉(采访/文) 
人到中年的王昱,《你是凶手》是他的第一部导演作品。但其实,他已经在电影行业待了26年之久。身为摄影师,他从娄烨的《周末情人》(1994)入行,当过《苏州河》(1998)首任摄影指导,曾拍摄过《周渔的火车》(2002)、《二十四城记》(2008)、...
关键词:最佳摄影 《二十四城记》 摄影指导 金像奖 《周渔的火车》 《黄金时代》 《苏州河》 电影行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