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城记》

作品数:70被引量:56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吕燕周华马春光李云雷张赞波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电影新作》《魅力中国》《西江月》《小说评论》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电影文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间离”的《二十四城记》:消解“真实与虚构”界线的首次反叛被引量:2
《电影文学》2020年第12期113-115,共3页田龙过 李泽瑄 
聚焦贾樟柯跨学科的继承发展布莱希特“间离”理论,并赋予其兼容于电影创作的实践方法。贾樟柯在影片结构、人物及处理方式上使用多种隔离手段遏制观众“共鸣”心理,使其有意识透过影片幻觉挖掘本质,而理性思维过程则消解了“沉浸式”...
关键词:《二十四城记》 布莱希特 间离效果 “真实与虚构” 
从《二十四城记》与《我的诗篇》看转型期中国工人形象的影像表达
《电影文学》2020年第8期40-45,共6页车志远 
影片《二十四城记》与《我的诗篇》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老工人"和"新工人"形象的影像表达,从"老工人"到"新工人",工人阶级经历了巨大变迁。两部影片在"静物"与"流动"空间叙事中注解了两种不同的生产关系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在...
关键词:《二十四城记》 《我的诗篇》 转型期 工人形象 
九十年代工厂历史的影像再现——以《二十四城记》《少年巴比伦》《地久天长》为例
《电影文学》2019年第17期47-51,共5页方冰玉 
20世纪90年代的工厂改制是影响国家阶层变动和资源分配的重要社会事件,改制过程的探索性决定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错误的不可避免。而影像作为再现现实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无疑承担着历史记忆与时代反思的双重重任。但纵观当...
关键词:20世纪90年代 工厂历史 影像再现 
时间的“神话”与空间的“寓言”——电影《钢的琴》与《二十四城记》中国经济转型期(90年代国企改革)的影像化表达被引量:1
《电影文学》2018年第10期49-51,共3页刘建状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接受美学视角下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主体研究--以VR艺术为例"(项目编号:17Y021)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所选两部电影,《钢的琴》与《二十四城记》,都将时间对准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宏观层面上的国企改革,在空间上则选择了国企改革最具代表性的东北和西南地区。前者试图用影像回到过去,寻找那个时代记忆;后者站在改革进程的末端,...
关键词:时空 国企改革 工人阶级 影像化表达 
《二十四城记》中小人物的坚定
《电影文学》2016年第5期109-111,共3页李劢 
四川师范大学校级项目"海外影视传媒与中国形象的塑造"(项目编号:13kyw33)
《二十四城记》是一部反映经历社会变革期的国营420厂几位普通员工人生经历的文艺片。影片采取类似纪录片的叙述方式,通过几名曾经在420厂工作的普通员工面对面采访,用历史感的镜头给观众展现出普通人在经历变革的时代,面对人生巨变时...
关键词:《二十四城记》 精神财富 生活态度 
诗歌文本在《二十四城记》中的叙事审美被引量:2
《电影文学》2013年第18期70-71,共2页曾臻 吉平 
电影作为影像文本在叙事上与文学文本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分属不同的话语系统。电影是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艺术,而文学是时间的艺术。诗歌作为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与具有"新艺术"之称的电影在基本的叙述元素上存在差异。由此,造成两...
关键词:诗歌 抒情 叙事 纪录片 
贾樟柯电影的游移意象群探析
《电影文学》2011年第17期44-45,共2页刘时坤 
贾樟柯作为我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已成为最具创新力的新潮流人物。其作品以关注现实、关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见长。纵观其创作的诸多影片中,处处充溢着游移的意象,并通过多部作品一步步建构了贾氏意象体系。《...
关键词:贾樟柯 《二十四城记》 游移 意象 
电影中关于老地方的历史记忆
《电影文学》2010年第16期50-53,共4页查宇 
如何在时空变幻中抓住记忆继而抓住自我,成了当下电影人探索的一个话题。本文通过对《二十四城记》和《海角七号》两部电影进行文本分析和空间分析,挖掘时空关系的叙事潜力。同时,思考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如何在变化的时空中保存记...
关键词:《二十四城记》 《海角七号》 恋地情结 恐地情结 公共空间 私人记忆 
《二十四城记》:叙事吊诡与隐喻建构被引量:1
《电影文学》2009年第24期69-70,156,共3页曾胜 
在影片《二十四城记》中,贾樟柯惯有的纪实性叙事风格发生了一次深刻的变异——人物的"双重视阈"、叙事结构的"诗化"倾向以及"反视觉"的话语转向。这种变异加剧了影片叙事行为与叙事内容之间的矛盾冲突,使《二十四城记》的叙事语...
关键词:《二十四城记》 双重视阈 诗化结构 反视觉话语转向 隐喻 
两层客体的双重表意——怀旧、诉苦与入世的《二十四城记》
《电影文学》2009年第17期51-52,共2页张琪 
电影《二十四城记》秉承了导演贾樟柯一贯积极的入世心态,将两层客体,即人物个体和工厂生命体,糅合于双重的表意,即怀旧与诉苦之中,借助这种丰满的电影语言,完成了以工厂回忆为载体的对现时世界反向而清晰地坦诚接受和美好寄望。...
关键词:《二十四城记》 入世 他者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