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城记》

作品数:70被引量:56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吕燕周华马春光李云雷张赞波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电影新作》《魅力中国》《西江月》《小说评论》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电影评介x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谈声音对“记忆之场”的构建——以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为例
《电影评介》2023年第19期104-108,共5页蔡碧湾 李伟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中轴线地铁空间声音景观的构建研究”(编号:22XCC014)阶段性成果。
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继《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后,贾樟柯导演的第三部口述历史纪录片,影片通过四位作家——活跃于建国初期的马烽,生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贾平凹、余华、梁鸿串联起不同时代的个人生活、情感体...
关键词:《二十四城记》 贾樟柯 纪录片 《海上传奇》 口述历史 中国当代文学 整体面貌 情感体验 
身份认同、情感结构与景观生产:2000年以来银幕上的工业记忆
《电影评介》2020年第13期12-17,共6页张志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景观研究视域中的新中国电影研究”(编号:20YJA760053)阶段性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轰轰烈烈的国有企业改革对整个国家的经济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改变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转轨的基本完成,工厂经历了改制、重组甚至破产的阵痛。从世纪之交的《红西服》(2000),到21世纪...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 《二十四城记》 情感结构 经济转轨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身份认同 景观生产 
在现实和虚构的交错中展示社会变革的阵痛--解析贾樟柯电影《二十四城记》
《电影评介》2012年第5期43-45,共3页杨军 
贾樟柯的电影《二十四城记》风格独特,纪录风格影片引入职业演员演绎真实人物命运,模糊了现实和虚构的界限,具有开创意义。导演通过对普通小人物的疼痛的呈现展示了整个社会变革的阵痛。
关键词:现实 虚构 社会变革 疼痛 
《二十四城记》中的诗
《电影评介》2011年第6期28-29,共2页徐怀静 王丹 
贾樟柯的《24城记》虽然不是正真意义上的纪录片,但却弥漫着纪录片的风格。但该片以字幕形式引用的几首抒情诗的浪漫而伤感,抵触并消减了纪录片风格的凝重与内敛。
关键词:纪录片风格 抒情诗 抵触 削减 
应该用心聆听的那些沉默——评贾樟柯电影《二十四城记》被引量:2
《电影评介》2010年第1期32-33,46,共3页吕燕 
在贾樟柯以前的电影中,主人公似乎都是沉默寡言的,而在《二十四城记》里,主要人物的出场都是以访谈的形式进入的。那么,这种访谈形式是不是就让电影打破沉默,而热闹起来了呢?其实不然,人物独白性质的受访语言、那些静默的影像、回归默...
关键词:黑屏 沉默 虚构 真实 
从《二十四城记》看贾樟柯的电影与诗歌联姻的可能性被引量:2
《电影评介》2009年第23期7-8,共2页吕燕 
在贾樟柯以前的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诗人或诗歌的影子。不过,那时的电影还没有和诗歌发生直接联系,而在《二十四城记》里,诗歌在电影中对电影整个节奏和主旨的表达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似乎看到了电影与诗歌联姻的可能性。但...
关键词:电影 诗歌 诗电影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