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

作品数:30被引量:26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叶嘉莹丁建东李冬红王小兰宁希元更多>>
相关机构:曲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古典文学知识》《中国画画刊》《文学遗产》《晚霞》更多>>
相关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一草一木亦通灵传奇《花间》写至情——司马章的聊斋戏改编
《艺术探索》2021年第5期120-128,共9页刘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宫廷戏曲史料汇编与文献文物研究”(20&ZD270)。
《花间乐》传奇,为清江宁司马章所作《种石山房二种曲》之一,其创作本于司马章本人与青楼校书周麟官为家庭阻隔而未偕之恋情,系作者自喻写心、抒发怀抱之作。剧本现存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种石山房刊本,见收于《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
关键词:司马章 《花间乐》 《聊斋志异》 改编 
蒋平阶词作的审美取向与云间词派的式微——以《支机集》为中心被引量: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164-171,共8页肖庆伟 阮慧玲 
《支机集》是明清之际云间词派蒋平阶师生唱酬与家族唱和的词集。无论是在词调选用、论词蕲向,还是在题材、风格的取向上,都表现出了其力持复古、取法《花间》的倾向,如词调选用基本出自《花间》以及"专意小令"的词体形式,倡用"托情闺阁...
关键词:蒋平阶 《支机集》 云间词派 取法《花间》 
古装剧中女性主义叙述方式的单一进程——从《花间》到《知否》的强女受宠之道被引量:1
《科技传播》2019年第13期117-118,共2页张屾 
似乎是为了刻意讨好女性观众群体,近两年的网络大女主剧作中的男主出奇一致的被塑造为对女主绝对宠腻的形象,从2017年春到2019年初,虽然剧作名字和演员一换再换,但人物和剧情却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差别。文章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梳理同样题...
关键词:古装网络剧 女性主义 叙述单一性 
大珠小珠落玉盘——温庭筠词调赏析
《古典文学知识》2019年第3期12-18,共7页王卫星 
唐宋词论公认词体别于诗的本色特征是柔婉,由唐末五代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奠定。然而,前代各体诗及词调中本不乏柔婉之作,晚唐诗受时势影响同样趋向纤柔,为何词调仍能凭借柔婉特色兴起,取代诗成为最富生命力的时代文体呢?只因此...
关键词:温庭筠词 词调 《花间集》 晚唐诗 韵律感 唐末五代 《花间》 文人词 
孙光宪:乱世方显真风骨
《晚霞》2019年第7期4-8,共5页杨虎 孔祥辉(图) 
孙光宪,仁寿县贵坪人。他生于穷乡僻壤,从晚唐到宋朝,经历了时代的巨大变化。孙光宪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撰写了《北梦琐言》《花间》等多部作品,同时也是一位精明的官吏,更重要的是,他被称为唐五代词史发展中有着独特风格的伟大词人。
关键词:孙光宪 风骨 乱世 《北梦琐言》 《花间》 独特风格 仁寿县 唐五代 
《花间》
《明日风尚》2018年第17期6-6,共1页项丹 
秦观伤感词风探析
《吕梁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15-16,共2页曹志芳 
秦观是北宋词坛一位多情敏感的词人,他创作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感伤的词风。他的不幸身世、悲惨的政治际遇、特殊的"艳情"经历、对《花间》遗韵的继承和创新,使他的词风呈现伤感特点。秦观凄美伤感的雅词成为宋代婉约词乃至后代婉约词...
关键词:秦观 伤感词风 《花间》遗韵 
康熙中期词坛百派合流论
《文艺评论》2014年第10期80-82,共3页王雨容 
清初曾出现百派腾跃的局面,云间词派、柳州词派、西陵词派、阳羡词派等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词派相继出现。待康熙十八年后,浙西词派的实力发展壮大,前面各派都融入了浙西词派,形成众派合流的局面。 康熙十八年(1679)以后,云间词...
关键词:康熙 合流 云间词派 浙西词派 中期 地域特征 《花间》 词人 
规模前辈,益以才思——由《云韶集》、《词坛丛话》看陈廷焯前期对晏欧词的研究与批评
《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85-94,共10页顾宝林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清代晏欧词研究史稿"(编号:ZGW1312)阶段性成果
《云韶集》及其所附《词坛丛话》是晚清学人陈廷焯前期词学著作成就和词学理论阵地的代表。作为浙常转换之际的词学大家,陈廷焯也将选词评词的目光对准了宋词先驱晏欧三家,在此二著中不仅选有数量不等的作品,而且富有个性的点评和赏析...
关键词:陈廷焯 云韶集 规模 批评 前期 词学理论 《花间》 晏殊词 
张惠言的《花间》词学接受及其意义被引量:2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23-27,共5页梅向东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清代皖籍词人与清词史发展研究"(AHSK11-12D187);安徽省级精品课程"中国文学批评史"(2008JPK01)
《花间》词学接受至清代的张惠言才有了一个深刻的变化。基于"以《国风》、《离骚》之旨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的词学策略,张氏对《花间》采取了故意误读、文本支离和点石成金的接受方式,正是由于其重读《花间》和重释温庭筠,古典...
关键词:张惠言 《花间》 词学接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