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证明》

作品数:17被引量:3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凡华杨阳王伟国李烁崔大庆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传媒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鸡西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电视》《工会博览》《当代电视》《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李光洁:我开始也觉得“不靠谱”
《工会博览》2010年第16期40-42,共3页杨媚 
印象中的李光洁,是《走向共和》里的光绪帝,《特殊使命》中的巩向光,还是《记忆的证明》中的夏明远、《杀虎口》中的白朗。然而在热播职场剧《杜拉拉升职记》中,这个总在戏里出现的倔强“硬汉”却摇身一变,成为世界500强外企中风...
关键词:李光 《杜拉拉升职记》 《记忆的证明》 《走向共和》 《特殊使命》 世界500强 “硬汉” 销售总监 
战争题材电视剧叙事的时空技巧——以电视剧《记忆的证明》为例被引量:1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162-163,共2页江沁 
关键词:战争题材 《记忆的证明》 电视剧 《辛德勒的名单》 《战争与和平》 《西线无战事》 时空 叙事 
铺垫:冷观与静思——论电视剧《记忆的证明》第一集的间离效果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2期98-100,共3页李烁 
《记忆的证明》作为一部力图正视历史、警醒现实的民族性反思"课本",可贵地兼容了引发思考的精英文化和大众传播时代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文化,也融合了主旋律传达的国家意识形态和艺术家创新探索的先锋艺术创作。作品第一集释放出的"间离效...
关键词:电视剧 间离 抗日 
杨阳电视剧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当代电影》2007年第4期74-74,共1页
由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承办的“杨阳电视剧作品研讨会”,于2007年6月24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杨阳是我国著名的电视剧导演,1985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从1990年...
关键词:电视剧制作 作品研讨会 杨阳 《记忆的证明》 中国传媒 北京广播学院 艺术学院 有轨电车 
诗意的现实主义以及人文情怀——谈杨阳导演的创作
《青年记者》2006年第14期22-23,共2页沈静 
关键词:导演 杨阳 人文情怀 现实主义 创作 《记忆的证明》 诗意 家庭生活题材 中国 电视剧 有轨电车 
从《东瀛喋血》到《记忆的证明》
《文化交流》2005年第4期25-26,共2页黄仁柯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前夕,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和经典剧场两次播出了29集电视连续剧《记忆的证明》,第一次播出时最高收视率达到6.06%, 换言之全国每晚有6000多万人在观看,此外,根据中央电视台提供的数字,上海、南京...
关键词:中央电视台 地方电视台 收视率 观众 抗日战争 记忆 电视剧 证明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作品 
悬念设置是绝妙的艺术手法——兼谈《记忆的证明》的创作技巧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年第4期68-69,共2页崔大庆 
悬念设置,即在故事的开始先作个提示或暗示,也就是先作个“结”,然后再“解”。它是小说戏剧创作最绝妙的艺术手法。电视剧《记忆的证明》成功地运用了悬念设置,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悬念 《记忆的证明》 
艺术真实之美——看电视剧《记忆的证明》笔记被引量:1
《中国电视》2005年第4期18-22,共5页王伟国 
美感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情感活动,一般来讲,能引起人美感的物体要具备两个因素:一是视觉对象要美;二是人能认识它、感觉它、感受它.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美,既不同于自然美,又不同于社会美,它是通过艺术家审美选择和审美创造后以艺术...
关键词:电视剧 艺术真实 证明 记忆 笔记 情感活动 艺术作品 艺术形象 审美创造 审美选择 艺术美 自然美 社会美 艺术家 美感 
记忆怀念良知——简析电视剧《记忆的证明》对矛盾人性的挖掘
《中国电视》2005年第3期10-12,共3页王凡华 
王凡华的这篇文章对近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记忆的证明》进行了人物塑造方面的剖析,以该剧对主要人物的矛盾人性的深入挖掘为切入点,对萧汉生、冈田、宫崎等重要人物的内心冲突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中都 中国抗日战争 日军 二战 奴役 怀念 劳工 残酷 往事 人性 
电视剧《记忆的证明》的修辞调度
《中国电视》2005年第3期13-15,共3页赵冰 
29集电视连续剧<记忆的证明>一反当前电视剧创作的商业化语式,以一种精致而不同凡响的姿态走进了观众的视野,不动声色地引发了一场对于历史事件的追叙以及对于现实状况的反思.
关键词:声色 叙事态度 苦难 情结 英雄主义 内敛 严谨 电视剧创作 电视连续剧 观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