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诗歌

作品数:15被引量: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董迎春胡友峰李修孙婷婷孙德喜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民族大学四川大学温州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符号与传媒》《广西社会科学》《云南社会科学》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20世纪80年代诗歌主潮: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74-81,共8页谭五昌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时期诗人中的精神危机及其拯救研究”(项目编号:13BZY124)。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繁荣时期,其中,以青年诗人为主体的具有探索性、实验性、先锋性特质的“朦胧诗”(“新诗潮”)与“第三代诗”成为20世纪80年代诗歌主潮,它们给此一时期的诗坛带来了诗学观念与美学趣味的巨大冲击和“...
关键词:80年代 诗歌主潮 朦胧诗 第三代诗 
“转义”的诗学——重读《走向反讽叙事——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符号学研究》
《高校社科动态》2019年第3期46-48,共3页胡冬晴月 
谈到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人们总会感叹其文本中或优美、或隐晦、或崇高的意象,也会为其中浪漫的、悲剧的、喜剧的、讽刺的情节所折服。在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浪潮中,诞生了不少诗人,他们写出了包含无数能够激发社会想象、欲望、恐惧与抵...
关键词:朦胧诗 反讽叙事 符号学 
自我形象的文学塑造——白桦20世纪80年代诗歌释读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115-120,共6页徐洪军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ZW03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8BWX0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9YJC751052)
晚年的白桦一直生活在创伤的心理阴影以及由创伤带来的孤独状态中。因创伤和孤独而产生的复杂生命体验成为白桦后期所有文学创作最根本的推动因素。面对巨大的创伤和空前的孤独,白桦选择了对未来的信仰、对自我的重塑。于是,在他的诗歌...
关键词:白桦 诗歌 创伤 孤独 未来 自我 
20世纪80年代探索诗歌中自我形象的呈现——以上海文艺出版社《探索诗集》为例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9年第3期126-127,共2页武帆 
中国新诗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折,这一时期探索诗人异军突起,诗人们强调的个性自我和个体存在价值成为探索诗歌的重要特点。这一变化在诗歌日益僵化的历史时期为新诗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上海文艺出版社在1986年出版的《探索诗...
关键词:80年代诗歌 《探索诗集》 自我形象 
文学本位、经典化效能与多元文学史观的初步形成——以《诗选刊》为中心的20世纪80年代诗歌历史考察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21-26,共6页崔荣 
《诗选刊》表征与见证了中国当代诗歌的黄金时代。它显示出的文学本位立场与标准,令其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重要的诗歌现象,并在文学政治一体化的格局中成为敏锐而勇敢的先行者与破冰者;同时也在诗人经典化过程中发挥独特的效能;而其...
关键词:《诗选刊》 文学本位 经典化效能 多元文学史观 
80年代诗歌:新诗的“童年”
《扬子江(评论)》2015年第3期27-30,共4页唐不遇 
作为1980年春天出生的诗人,我和1980年代的汉语诗歌存在着一种隐秘的关系。想想那个年代,诗人们张嘴歌唱的时候,而我在张嘴啼哭:诗人们一起无忧无虑地玩耍的时候,我也在与小伙伴们无忧无虑地玩耍。那是我一生中最懵懂无知而又最甘...
关键词:80年代 汉语诗歌 童年 新诗 诗人 玩耍 
《诗刊》与朦胧诗的兴衰被引量:3
《当代文坛》2014年第4期121-129,共9页胡友峰 李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百年中国文学与媒介的互动共生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AZW002
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狂欢,朦胧诗作为其中一部分,受到了学界和大众广泛的研究、关注。朦胧诗的兴起衰落是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多种因素共同造就的。《诗刊》就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在分析《诗刊》发表朦胧诗作和...
关键词:《诗刊》 朦胧诗 兴起 论争 80年代诗歌 
20世纪80年代诗歌“大历史”与“小历史”的双重命名——解读董迎春《走向反讽叙事: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符号学研究》被引量:2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4年第2期72-73,81,共3页孙婷婷 
当代诗人兼学者董迎春新作《走向反讽叙事: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符号学研究》运用新历史主义先驱海登·怀特的研究方法,钩沉出20世纪80年代诗歌谱系,爬梳出中国当代诗歌话语转义的深层线索,既完成了对以往社会意识形态化诗歌史的解构,又...
关键词:董迎春 诗歌 历史 符号 
符号学视野中的诗歌史理论建构——评董迎春《走向反讽叙事——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符号学研究》被引量:1
《符号与传媒》2013年第3期205-209,共5页孙德喜 
20世纪80年代,对于中国诗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带来了诗歌创作的转型;另一方面,与这种转型密切相关,相比较而言,这一时段,中国诗歌所呈现出的生态在现代社会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可以作为一个世纪的...
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 符号学研究 诗歌史 反讽叙事 历史转型 中国诗歌 诗歌创作 中国社会 
隐喻:不可遁隐的诗歌之门——论80年代诗歌话语的“隐喻”特征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67-72,共6页董迎春 
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朦胧诗以来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问题研究"(批准号11BZW096);广西教育厅基金项目"20世纪80年代当代诗歌话语研究"(项目编号2010QD009)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以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诗歌中朦胧诗、第三代诗、反讽叙事的诗歌写作,他们分别代表了80年代诗歌写作的不同阶段,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中的"隐喻写作"表现型写作的话语特征,这对于当代诗歌...
关键词:朦胧诗 隐喻 当代诗学 80年代诗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