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罪从无

作品数:636被引量:765H指数:1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樊崇义王健段启俊姚显森向朝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民主与法制》编辑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法制与社会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严格依法再审,坚决贯彻疑罪从无
《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2期29-30,共2页陈光中 
万众瞩目的聂树斌一案终于尘埃落定了!2016年12月2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对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一案作出了再审判决,依法宣告聂树斌无罪。近十年来,本人一直关注这一案件的具体进展,也曾公开表达过应当对这一案件启动再审程序的...
关键词:再审程序 疑罪从无 最高人民法院 尘埃落定 故意杀人 案件 历史性 本人 
冤假错案的背后
《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4期7-8,共2页
近年来,冤家错案成为司法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司法机关的公信力面临着危机,引发社会不同领域的深思。 形成冤假错案的原因 从刑诉法立法技术层面看,我们刑诉法有两审终审、死刑复核程序(死刑案件事实上等于三审终审);有侦查、...
关键词:冤假错案 死刑复核程序 司法机关 刑事辩护制度 “疑罪从无” 案件事实 法律原则 法律制度 
疑罪从无原则发力——“死刑投毒犯”终审无罪
《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19期55-57,共3页谭湘客 
2006年7月,福建省平潭县澳前村的两户村民家有多人出现中毒症状,其中两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当地警方经过侦查,很快确定这是一起人为投入氟乙酸盐鼠药所致的恶性案件,并认为受害者的邻居念斌有重大作案嫌疑,念斌随后被逮捕并提起公诉。
关键词:疑罪从无原则 无罪 终审 投毒 死刑 中毒症状 提起公诉 平潭县 
“疑罪从无”了结活埋案
《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21期56-58,共3页陈咏 闽三汀 
活埋又叫坑杀或生瘗,在古今中外都是一种残暴的杀人手段,如古代暴戾恣睢的君王常常将反抗自己的人活埋,“二战”时期的纳粹分子喜欢活埋俘虏,中国古代的一些王公贵族也热衷用活生生的妃嫔妻妾殉葬……这类血腥的惩罚方式至今仍招致...
关键词:“疑罪从无” 纳粹分子 惩罚方式 法治文明 人的生命 犯罪分子 古代 杀人 
论疑罪从无原则的法律内涵及其司法运用被引量:2
《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34期148-149,共2页李学刚 
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事诉讼中保护被告人合法权利不受侵犯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坚持和贯彻这一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疑罪从无原则的起源谈起,分别从刑法学和刑事诉讼证据学的角度分析了疑罪从无原则的法律内涵,并对...
关键词:疑罪从无原则 法律内涵 刑事诉讼 司法实践 角度分析 合法权利 证据学 刑法学 被告人 运用 侵犯 起源 保护 
再论无罪推定原则
《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12期11-12,共2页陈丽娜 
本文通过对无罪推定原则的渊源、涵义、价值等方面的分析,来讨论该原则在我国部门立法中的体现和存在的疏漏以及司法实践中的瑕疵,并从立法层次、司法理念等方面对如何完善无罪推定原则提出构想,从而使人们加深对该原则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无罪推定 疑罪从无 推定原则 
在我国贯彻疑罪从无原则的理论基础
《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7期193-193,共1页王亮 
96年刑事诉讼法实施10多年来,我国的司法实践表明:疑罪从无原则在我国并未得以真正贯彻。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缺乏对该原则的深刻认识却是关键。之所以要在我国贯彻疑罪从无原则,除了是要具体执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外,更重要的是疑...
关键词:疑罪从无原则 理论基础 
论我国刑事诉讼法无罪推定原则的缺失及完善被引量:1
《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5期280-281,共2页杜莉 
佘祥林、聂树斌、杜培武等案件的发生,侵犯了公民的基本人权,损害了民众对司法的信心。究其原因无不是在司法实践中坚持有罪推定思想,当前,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已经提上日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起起冤假错案带给我们的教训,完善我国刑...
关键词:无罪推定 疑罪从无 沉默权 刑讯逼供 
“疑罪从无”赔偿问题法理研究
《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5期290-291,共2页袁绍义 
我国通过法典修订,确立了疑罪从无原则,但相关赔偿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疑罪从无原则的本体价值是保障人权,实现诉讼的经济与效率。疑罪的无罪判决的性质与确定的无罪判决的性质相同。疑罪从无后被告人有获得国家赔偿的权利,被害人的...
关键词:无罪推定 国家赔偿 证明标准 
中国古代疑罪处理原则之现实反思
《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3期247-248,共2页李雪涛 
纵观我国古代对疑罪的处理原则,经历了疑罪从有、疑罪从无的漫长历史过程。对疑罪案件,应当如何处理才能既符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又能够保护诉讼参与人的权益成为当今各国司法制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疑罪案件 疑罪从神 疑罪从无 疑罪从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