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诗

作品数:326被引量:290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任竞泽赵彩娟谷曙光任正霞刘崇德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文学评论x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以文为诗:唐宋诗格的创变与整合被引量:8
《文学评论》2014年第3期187-197,共11页许总 
"以文为诗"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以散文化、议论化入诗,使传统文人诗体格出现重要创变;"以文为诗"作为一种诗学思潮,其涵盖唐宋两代的事实,又使唐宋诗史得以贯通与整合。"以文为诗"的发生,有复杂的时代、思想、艺术之构因,"以文为诗"的大...
关键词:“以文为诗” 唐宋 整合 诗格 传统诗歌 创作方法 创新意识 题材范围 
论宋人锁院诗被引量:8
《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64-68,共5页诸葛忆兵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北宋文学演变与科举制度"(项目批准号:07JA751001)阶段性成果
"锁院"制度,指朝廷公布考官名单后,考官们立即进入考试场所——贡院,不再与外界接触,直到录取名单公布才离开贡院。锁院期间,考官们长期与外界隔离,过着离群索居的孤寂生活。这些才华横溢、文采粲然的考官便创作诗文,相互酬答,以排遣寂...
关键词:诗文 宋人 “以文为诗” 日常生活 创作时间 作者群体 考官 名单 
近体诗中一种语言现象的分析──论虚字被引量:6
《文学评论》1994年第5期77-85,共9页葛兆光 
近体诗中一种语言现象的分析──论虚字葛兆光我在《论典故》和《论诗眼》这两篇文章里曾经讨论过中国古典诗歌里特殊名词及特殊动词的作用,这里我想讨论的是另一种词即虚字的意义,这里所说的“虚字”是中国古代就有的概念,大体等于...
关键词:语言现象 “自”字 中国古典诗歌 白话诗 杜甫 《石林诗话》 近体 “以文为诗” 句法 中华书局 
从宋诗到白话诗被引量:19
《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77-92,共16页葛兆光 
中国诗史的研究,除依朝代划分阶段外,还有按诗风划分阶段的,比如古诗、齐梁体、初盛中晚唐诗、宋诗、白话诗、朦胧诗乃至第五代诗等等,都曾被用来作为“诗歌时代”的标志。但是为什么它们可以各成为一个时期诗史的标志或名目,却很难说清...
关键词:白话诗运动 诗歌语言 宋诗 语言形式 以文为诗 中国古典诗歌 诗歌观念 陌生化 语言功能 日常语言 
苏诗以意胜被引量:1
《文学评论》1989年第2期108-115,共8页马德富 
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这些流传已久的结论对于苏轼诗歌艺术特征的把握已经不能令人满意,倒不是因为这些结论带有明显的贬意,而是因为除了现象的陈述外,没有给人提供多少有益的启示;豪放或者平淡之类评语,只能分别涵盖部分诗,而且多半是...
关键词:苏诗 艺术特征 苏轼诗歌 唐诗 情景交融 情感 以文为诗 诗歌创作 知性 深层结构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被引量:10
《文学评论》1978年第1期4-5,共2页毛泽东 
陈毅同志:你叫我改诗,我不能改。因我对五言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你的大作,大气磅礴。只是在字面上(形式上)感觉于律诗稍有未合。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关键词:五言 陈毅 形象思维方法 毛主席 学习 字面 以文为诗 感觉 七律 古典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