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

作品数:1587被引量:1932H指数:1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林忠军刘大钧梁韦弦廖名春唐纪宇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中国哲学史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作为中国哲学开端的《周易》
《中国哲学史》2025年第1期5-17,39,共14页杨国荣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人观之:历史变局中人的存在研究”(编号:22JJD72001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基础研究”(编号:21JZD0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当代中国重建”(编号:19ZDA033)以及山东“曾子研究院”;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以卦象、爻辞表征多样的事物,表现了认识和作用于世界的趋向。以吉凶的预测为旨趣,《易经》同时关乎人的推论过程,其逻辑前提是存在的统一:对象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彼此共在,故可由...
关键词:《周易》 《易经》 《易传》 开端 
论《周易》事功旨趣下“主体性”的张扬
《中国哲学史》2024年第4期21-29,共9页张志宏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儒家思想之时代化进路研究”(项目编号:2020BZX003)阶段性成果。
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人类一切行为的动机都指向实现对生命与本质实存的追求,我们称之为事功旨趣。事功旨趣推动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周易》通过拟象与系辞的方式不仅将人类的主体意志融入到天地之道及其构造的时势格局中,而且突...
关键词:《周易》 事功旨趣 主体性 易经 易传 
从“亨通嘉会”到“知礼成性”--《易传》对礼的哲学思考被引量:2
《中国哲学史》2016年第3期40-47,共8页张树业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礼记》诠释史及其经典诠释学意蕴研究”(13CZX041)
《周易》源出上古礼乐政教传统,其礼学思考构成早期儒家礼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以礼为君子四德之一。《系辞》提出"知礼成性"说,以知、礼为崇德、修业之本,前者追求形上之道的理解和精神生活的提升,后者突出谦卑、谨细的礼仪生活...
关键词:《易传》  君子四德 生命关怀 知礼成性 
《程氏易传》中的“君臣共治”思想被引量:6
《中国哲学史》2013年第1期72-79,共8页唐纪宇 
在《程氏易传》中到处充斥着君、臣这类字眼,可见程颐在解释《周易》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其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而在众多的政治思想中程颐又特别强调有关"君臣共治"的思想,他常常将爻与爻之间的相应关系解释为政治世界中的君臣关系。余...
关键词:君臣 共治  二五之应 
论帛书《衷》篇的象数思想被引量:1
《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4期23-28,共6页刘彬 
帛书《易传》《衷》篇具有丰富的象数思想,除学者所讨论的"卦气"说外,还包含以下思想:"得中"说,"爻变"说,以及"《乾》《离》同居、《坤》《坎》一体"说等。其中"得中"说与《衷》篇的得名密切相关,《衷》(中)篇篇名即取自于"得中"说的象...
关键词:帛书《易传》 《衷》 象数思想 
杨时对《易传》、《中庸》、《孟子》的阐释——以本体论为中心被引量:3
《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3期32-40,共9页朱雪芳 
杨时是宋明理学南传的重要过渡人物之一,他继承洛学后开出道南学派,对闽学的思想有指导性作用。杨时曾以诚为中心,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内容有创新,他根据《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推出"一阴一阳之谓善",进一步指出"善"是"...
关键词:杨时 一阴一阳之谓善 顺性命之理 诚始诚终 思诚者人之道 
论《程氏易传》的“中”被引量:1
《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3期84-92,共9页唐纪宇 
本文以易学解释学为起点来探究《程氏易传》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中"的哲学内涵,本文的研究表明程颐在《程氏易传》中继承了王弼《周易注》中对《周易》文本所作的卦、彖、爻的结构性划分,并在对爻辞的注释中通过使用一些基础解释概念...
关键词:易学解释学 释爻   
卦爻辞的弹性--以《易传》的解释为中心被引量:5
《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84-93,共10页王博 
关键词:《易传》 卦爻辞 弹性 经典解释 《周易》 阴阳 范畴 易学 
《序卦》晚于《说卦》的一个例证被引量:1
《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4期12-14,共3页郑万耕 
自司马迁于《史记·孔子世家》认定:“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扬子云、刘歆、班孟坚诸儒,皆以为《易传》十篇乃孔子所作,并无异论。直到宋欧阳修方提出怀疑,以为《系辞》以下等传非孔...
关键词:序卦 例证 《文言》 《易传》 《系辞》 近代以来 不同意见 《易》 
论《易传》中的“道”被引量:2
《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4期5-11,共7页杨庆中 
《易传》所谓“道”,其存在形式为“形而上”,其内在规定性为“阴阳”,其主要功能为“变”与“生”。“形而上”,指《周易》古经中的卦爻画所蕴含的阴阳变易法则。《易传》透过卦爻符号的独特结构形式,将这一变易法则“演绎”为天地人...
关键词:《易传》 “道” “阴阳” 哲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