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阿兵

作品数:40被引量:38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汪曾祺小说家戏曲创作戏曲知识分子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艺术广角》《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当代文坛》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B类科技/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鲁迅《社戏》的叙事艺术与潜在主题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年第2期54-56,共3页徐阿兵 
以叙事学视角结合既往解读方式之长,有助于深入探析《社戏》的叙事技艺。《社戏》是三个密切相关的“我”共同打造的一台意蕴丰富的“好戏”。《社戏》的潜在主题是孤独和寂寞中的回忆,以及对回忆本身的反思。小说创造了一个理智而不失...
关键词:《社戏》 叙事学 潜在主题 隐含作者 
论历史剧的“文本性”——以四部《王昭君》的互文解读为中心
《戏剧艺术》2023年第4期73-85,共13页徐阿兵 
以郭沫若、汪曾祺、曹禺和郑怀兴的同题剧作《王昭君》为中心,充分关联作者意图与时代背景、文本效果与演出反响、同时代评论与历时性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历史剧的“文本性”。历史剧的文本性由诸多因素所共同决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关键词:历史剧 文本性 王昭君 互文性 
“寻找自身与外部世界的最佳相处形式”——论史铁生的形式策略及其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3年第7期72-91,共20页徐阿兵 
从形式层面重估史铁生的创作,有助于反拔此前过于偏重思想及主题阐释的研究倾向。形式,可视为作家在特定创作情境中逐渐形成的综合性策略。史铁生的形式策略有其特殊的方法论、精神内核及驱动力。在冲击文体成规和跨越艺术边界的过程中...
关键词:史铁生 形式 文学策略 “设难体” 文化价值 
当下创作如何“发明传统”?——论宗璞“野葫芦引”四部曲
《文学评论》2022年第5期130-139,共10页徐阿兵 
宗璞在创作“野葫芦引”四部曲的过程中,以《红楼梦》为理想范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发明”了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经本土文论话语消化后的外国现代小说经验,也是宗璞发明传统的重要助力。《红楼梦》包容广阔的网状结构、收放自如的叙...
关键词:“野葫芦引”四部曲 《红楼梦》 文学传统 当下体验 创造性转化 
直抒胸臆还是委婉情深?--汪曾祺《昆明的雨》新解
《语文建设》2022年第7期40-43,共4页徐阿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两岸现代中国散文学史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18ZDA264)阶段性成果之一。
在《昆明的雨》中,汪曾祺最想要表达的感情不是“我想念昆明的雨”,而是对青春的怀想。文章的抒情手法,不是许多研究者所公认的“直抒胸臆”,而是委婉其辞。作者有意运用“偏题”与“枝蔓”、“含藏”与“曲笔”等特殊笔法,避免了情感...
关键词:《昆明的雨》 汪曾祺 抒情 文章笔法 创作心理 
想象短篇小说的方法
《艺术广角》2021年第4期97-103,共7页徐阿兵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小说讲稿’的整合研究”(19BZW119)的阶段性成果。
一2017年秋,笔者在访问某高校时,曾听闻一事,至今记忆犹新。该校所在的省份,先后有三位作家荣获"茅盾文学奖"。其人固当享誉文坛,而影响所及,竟引得多数年轻作家专以写作长篇小说为务,渴望以获奖而一举成名。自然而然地,那些作家对短篇...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 小说作者 短篇小说 急功近利 自然而然 
一对挚友与一种“谈话体”--论汪曾祺与林斤澜文论的品格
《当代作家评论》2021年第3期162-168,共7页徐阿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小说讲稿’的整合研究”(19BZW119)阶段性成果。
作为当代文坛的一对挚友,汪曾祺与林斤澜享有"文坛双璧"(1)之美誉。从设喻的依据来看,双璧之说源于二者各有突出品质,同时也唤起我们对二者交相辉映之效果的期待。近些年来,学界对他们的单个研究,均已相当深入,(2)但对二者的比较研究还...
关键词:林斤澜 汪曾祺 双璧 谈话体 传记作者 文论 挚友 当代文坛 
短篇小说家的理论自觉——汪曾祺与林斤澜合观被引量:1
《文学评论》2021年第1期103-114,共12页徐阿兵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小说讲稿’的整合研究”(项目编号19BZW1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鉴于汪曾祺与林斤澜的至交情谊以及他们在当代小说史中的意义与影响,将二人的理论思考合而观之,不仅有助于辨识其艺术个性与小说观念,更有望从其理论见解的分合之处,窥见当代文学发展史的若干侧面。他们的理论思考,主要贡献在于重申"体...
关键词:汪曾祺 林斤澜 短篇小说 “体验型” 理论自觉 
从齐声合唱到沉吟独语——试论赵延年的鲁迅题材创作(1950—1979)
《美术》2020年第4期105-109,共5页沈伟棠 徐阿兵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鲁迅图像史研究”(编号:17YJC760065)的研究成果之一;国家留学基金(编号:201907870008)资助.
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鲁迅题材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美术界颇为流行。在此类题材的创作上,赵延年经历了与主流话语齐声合唱到沉吟独语的生命觉醒过程。这一由外向到内省的变化,凝结了赵延年作为艺术家的真诚情怀与作为知识分子的...
关键词:鲁迅题材 赵延年 潜在创作 视觉隐喻 
语言自觉与文体创造的可能——当代文学七十年一瞥被引量:1
《扬子江(评论)》2019年第6期41-49,共9页徐阿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小说讲稿’的整合研究”(项目编号:19BZW119)阶段性成果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起点,“当代文学”至今已满七十周年。鉴于“‘当代文学’的特征、性质,是在它的生成过程中描述和构造的”①,我们无论以何标准评判当代文学七十年,必定都无法绕开作为“生成”背景的20世纪。在历史学家笔下,2...
关键词:当代文学 霍布斯鲍姆 语言意识 文体创造 语言自觉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生成过程 七十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