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虎

作品数:23被引量:26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应制诗气质唐代观照地方感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长江学术》《古典文学知识》《杜甫研究学刊》《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嘉靖乙卯地震书写的互文性解读被引量:1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84-88,94,共6页程建虎 
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明代陕西文学的灾害文化学考察(项目编号:11JK0263)
明嘉靖乙卯地震书写是一组题材接近、体裁多样的文本丛。从水平互文角度观照,文本间互相对话,彼此模仿,以"奇"为共同点,形成奇幻、奇美、奇壮、奇异等审美风貌。从垂直互文角度分析,不同体裁的文本与先前经典文本展开呼应和承袭,继承了...
关键词:嘉靖乙卯地震书写 互文 灾害文学 价值重估 
“第二世界”视域下嘉靖地震文学的奇幻审美——以宗臣《二华篇》为观照点被引量:1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8年第8期102-105,共4页程建虎 
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明代陕西文学的灾害文化学考察"(11JK0263)研究成果
嘉靖乙卯地震文学文本述及地震情状及震后社会现实时多神异之笔,以夸张、虚构手法营造了一个奇幻世界,这与托尔金"第二世界"理论不谋而合。典型文本《二华篇》在多重视角下构筑起富有浪漫色彩的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宗教空间,且在多重...
关键词:第二世界 嘉靖大地震 《二华篇》 灾害文学 
文化地理视角下的应制诗与长安气质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11期925-929,共5页程建虎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ZW08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0YJCZH019);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10H14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五十批面上资助项目(2011M501448)
文化地理学对景观"含义"的追索和对"地方感"的关注,使其成为探究城市气质的极佳视角,而文学作品中的地理信息、主观性及对地方"意义"的赋予使文本成为文化地理学者探析城市气质的重要资源.长安应制诗作为长安城"轴心时期"的典型文化地...
关键词:长安气质 应制诗 文化地理 景观 地方感 
文化地理学视域中的长安气质——以唐长安应制诗中的“地方感”和“秩序感”为考察视角被引量:6
《求是学刊》2013年第6期128-133,共6页程建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唐长安应制诗的文化地理学观照";项目编号:10YJCZH019;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唐长安应制诗的文化地理学观照";项目编号:10H14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五十批面上资助项目"唐宋应制诗的文化地理学观照";项目编号:2011M501448
唐长安应制诗中包括丰富的景观信息,代表着长安轴心期的主流思想和审美,成为钩稽长安气质的最佳文本。应制诗人在"垂直空间向度"、"水平空间向度和中心概念"两个维度上,崇"高"尚"广"重"中心",表现出自然和人在空间中的互动,因政治和权...
关键词:长安气质 文化地理学 地方感 秩序感 
应制诗与长安气质:性别、格调与风俗被引量:3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130-135,160,共6页程建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唐长安应制诗的文化地理学观照"(10YJCZH019);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长安应制诗的文化地理学观照"(10H14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五十批面上资助项目"唐宋应制诗的文化地理学观照"(2011M501448)
长安气质是从长安城"轴心时期"的文化遗存中抽绎出来的主流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格调气韵及"抽象氛围"的融合,唐长安应制诗是探赜这一新质的最佳文化地理文本。应制诗人善于将"坚硬"的文化景观和"柔软"的自然山水对举,表现出城市"天然壮...
关键词:长安气质 应制诗 性别 格调 风俗 
美是自由的象征——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赏析
《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第3期29-34,共6页程建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志欲长勤。秉未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关键词:陶渊明 赏析 怀古 象征 自由 行者 
应制诗对诗歌用典的影响——以“应制”和“隶事”的相似性为观照点被引量:1
《长江学术》2010年第4期22-27,共6页程建虎 
刘宋是诗歌用典的关捩点,锺嵘和张戒都指出诗歌大量用典始于宋诗人颜延之,这与当时风行于士族文人间的"隶事"之风不无关系。"隶事"与"应制"在帝王参与并充当裁判、评判机制、竞争氛围、现场性等方面极为相似,甚至有时"隶事"的场合就是"...
关键词:应制诗 应制 隶事 用典 
应制诗:妥协策略下的政治文本——以梁及唐访寺应制诗中佛教因素的消长为观照点被引量:1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113-117,共5页程建虎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应制诗与中古文化"(08JK069)
梁和唐是访寺应制诗创作的繁荣期,梁访寺诗的结尾多弘阐佛理,表达对佛法的解会、赞叹和皈依之情,而唐诗的结尾则无一例外为颂圣,并且以"大风"、"湛露"、"南薰"等有儒家意味的典故入诗。梁帝王多笃信佛教,且躬自修持,唐诸帝王虽尊崇佛教...
关键词:访寺应制诗 佛教 妥协策略 政治文本 
影片《孔子》改编得失谈
《电影文学》2010年第11期89-91,共3页程建虎 
影片《孔子》试图通过"祛魅"来褫剥孔子身上的"圣人"光环,塑造一位血肉丰满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形象。编剧在史实的基础上,从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孔子,以期符合现代观众的道德标准、情感期待和审美诉求,从而达成"视野融合"。...
关键词:《孔子》 祛魅 视野融合 
应制诗“冒头”现象及其成因被引量:1
《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36-39,共4页程建虎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08jk069)"应制诗与中古文化"阶段性研究成果
"冒头"指诗歌发端未切诗旨,有大量琐语铺叙,这一现象在应制诗中表现特别明显。晋宋时四言应制诗发端多颂圣冗语,数韵方及主题;在四言和五言祖饯应制诗中,诗人突出帝王在送行中的地位,隐去自身,以颂圣代替违恋之情,和"冒头"同一机杼,至...
关键词:冒头 应制诗 祖饯 功利性和工具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