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万民

作品数:12被引量:2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更多>>
发文主题:中苏关系《泰晤士报》莫理循汉学家俄国汉学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公路》《中共党史研究》《学习论坛》《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战火中的交通人
《中国公路》2015年第19期34-35,共2页徐万民 
八年抗战,奋战在公路、铁路、海运、航空等方面的几百万交通员工,开辟了一条条连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生命通道,为最后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中国以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抵抗一个先进的工业国,没有国际援助是难以持久的,而国际援助依...
关键词:交通线 国际援助 历史功绩 交通建设 中国 工业国 世界 公路 
维特与东亚的大国博弈
《大连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142-144,共3页徐万民 
在19世纪末的东亚大国博弈中,中国的李鸿章、日本的伊藤博文、俄国的维特是三个风云人物。对于前两者,我们比较熟悉,对维特其人其事,则知之甚少。张丽博士的《折冲樽俎——维特远东外交政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一书,以甲午...
关键词:东亚 博弈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世纪末 经济发展观 外交政策 李鸿章 哲学观 
莫理循:无冕之王的楷模
《博览群书》2012年第6期52-55,共4页徐万民 
近代中国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堪称地球上最伟大的舞台之一。各国的通讯社、报纸时时聚焦中国。激烈的竞争,成就了一批名闻世界的新闻记者,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莫理循无疑是最著名的一位。
关键词:莫理循 楷模 社会转型时期 《泰晤士报》 近代中国 新闻记者 通讯社 报纸 
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培养的韩国学生被引量:1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08年第7期48-49,共2页张子建 徐万民 
韩国中央研究院资助课题:"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培养的韩国留学生"
云南讲武堂招收的韩国学生的人数长期困扰社科界,有代表性的就有30余名和50余名两种说法。由于缺乏更具体的史料,很难在30余名与50余名两说中做一选择。作者经长期积累,根据史料作出大胆推测,列出43名学员供研究参考。当然要更准确、更...
关键词:云南讲武学校 培养 韩国军事人才 
云南陆军讲武堂与韩国民族解放运动被引量:4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128-133,共6页徐万民 张子建 
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为民族解放事业,韩国一些有志之士进入中国军校学习军事知识。云南陆军讲武堂先后接纳了数十名韩国有志青年入学,在长期的磨炼中,他们中有些人成为大韩民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这足以折射出云...
关键词:云南陆军讲武堂 韩国民族运动 贡献 
历史将永远铭记莫理循——读窦坤《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被引量:3
《历史教学》2005年第7期79-80,共2页徐万民 
拿到了窦坤博士的新著<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眼睛为之一亮.精美的装帧,考究的版式,大气而有历史穿透力的封面,凝聚着福建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与封面设计者们的智慧与辛苦.
关键词:清末民初 莫理循 中国 历史 铭记 《泰晤士报》 教育出版社 穿透力 设计者 名记者 封面 
邓小平与中苏关系正常化被引量:1
《学习论坛》2005年第3期18-21,共4页徐万民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邓小平以非凡的胆略与远见卓识,审时度势,开启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坚持苏联必须消除三大障碍的原则立场,“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主导了这一影响世界局势的重大事件的全过程。此后,他又从构筑后冷战时期多极...
关键词:中苏关系 邓小平 正常化 谈判 
清季俄国来华留学生与俄国汉学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1-8,共8页徐万民 
19世纪中期,汉学在俄国受到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其研究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行列,取得的成绩也是令人瞩目的。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俄国来华的留学生有密切的关系1.重视亲历目验的学术经历;2.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与语言学研究;3.重视文献与物...
关键词:清季 俄国 留学生 汉学 
战时中苏关系史研究的新收获——读《合作与冲突——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
《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第2期247-252,共6页徐万民 
战时中苏关系史研究的新收获——读《合作与冲突——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徐万民1996年出版的《合作与冲突——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以下简称《合作与冲突》),是李嘉谷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精心...
关键词:中苏关系 关系史研究 苏联 新收获 互不侵犯条约 苏日中立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意识形态 1945年 国家利益 
伊文与伊凤阁辨被引量:1
《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第5期92-93,共2页徐万民 
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处派维经斯基一行赴华。维经斯基在北京曾与李大钊会晤。那么,是谁介绍他们认识的呢? 《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一书说:“维经斯基一行抵北京。通过北京大学两个俄籍教授柏烈伟和伊...
关键词:维经斯基 李大钊 共产国际 北京大学 中国革命 远东局 恢复外交关系 汉学家 介绍 中文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