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士富

作品数:34被引量:43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文学隐喻晚年地狱大江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江海学刊》《小说评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场所·记忆·重构——村上春树《木野》论
《学海》2024年第5期197-204,共8页李娇 霍士富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历史叙事视阈下的大江健三郎与莫言小说比较研究”(项目号:23YJC752010)的阶段性成果。
《木野》是短篇集《失去女人的男人们》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村上春树在该短篇中描绘了三个世界:一是木野工作的“均质空间”也即现实世界;二是因妻子的背叛迫使木野移向具有“场所性”的异空间木野酒吧;三是在神田的督促下外出旅行的...
关键词:村上春树 记忆 场所 
“私小说”的“回归”·颠覆·超越——村上春树短篇集《一人称单数》论
《外语导刊》2024年第4期150-157,F0003,共9页杨芳 霍士富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3XJA752001);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艾丽丝·门罗小说的存在主义意蕴研究”(2023H016)。
村上春树《一人称单数》中的系列短篇,都以貌似作者本人的身份,忠实地再现自己的人生经历。但这一有意图的“私小说”之“回归”,只是表象上的形似,其本质上建构的“一人称单数”的“我”,是由“‘我’与反‘我’组成的化合物”,也是此...
关键词:村上春树 一人称单数 私小说 平行世界 
人的“拟动物化”与身体“伤痕”--以大江健三郎《饲育》反战书写为例
《外语教学》2023年第6期108-112,共5页郑媛 霍士富 
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榆林市高中日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CXY-2022-1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江健三郎的代表作《饲育》通过独特的叙事方法和锐敏的时代意识,旗帜鲜明地将战争的政治责任直指“天皇制”,喊出了战后文学整体追究“天皇”承担战争责任的第一声。本文从人的“拟动物化”与身体“伤痕”之视点切入,运用库切提出的...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 《饲育》 拟动物化 身体“伤痕” 反战文学 
空间的时间性审美——鲁迅《故乡》论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第8期102-109,共8页霍士富 胡莉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鲁迅文学对日本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22BWW020)。
《故乡》以“相隔两千里”、阔别“二十余年”开篇,一举确立了时间与空间并肩前行的叙事构架。整部小说就在空间位移与历史时间的理念中展开叙事:相比“过去”的幻想与“现在”的悲凉,对“未来”的期待更具现实意义。“我”原以为润土...
关键词:鲁迅 时空审美 “故乡”叙事模式 审美叙事 
超越“自我”的“晚年样式”——大江健三郎《晚年样式集》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139-148,共10页霍士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鲁迅文学对日本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22WWB00387)。
大江健三郎《晚年样式集》是以2011年东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为背景完成的、旨在超越自我既有的“娴熟技法”,获得新的创作风格的晚年作品。本文经对小说文本分析发现:该小说通过多重叙事者“我”的导入,突破了贯彻大江...
关键词:晚年样式集 “我”的多重叙事 核电站爆炸 大江健三郎 
声音隐喻中的两个不同世界——鲁迅与大江健三郎之比较研究
《江西社会科学》2023年第7期142-149,共8页霍士富 李汶珈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既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又是人类认知和建构世界的一种创新思维方式。在文学作品中,隐喻成为作家塑造个性化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并借以表达作品的意义。鲁迅与大江健三郎虽然都善于通过隐喻来展示文本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声音隐喻 认知语言学 监禁状态 铁屋子 混沌世界 死亡与再生 
空间的时间性审美——鲁迅《故乡》论被引量:2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168-176,共9页霍士富 胡莉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鲁迅文学对日本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22BWW020)。
《故乡》以“相隔两千里”、阔别“二十余年”开篇,一举确立了时间与空间并肩前行的叙事构架。整部小说就在空间位移与历史时间的理念中展开叙事:相比“过去”的幻想与“现在”的悲凉,对“未来”的期待更具现实意义。“我”原以为闰土...
关键词:鲁迅 时空审美 “故乡”叙事模式 审美叙事 
“旧我”解体与“新我”重构:论石黑一雄《长日将尽》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124-128,共5页霍士富 李汶珈 
小说《长日将尽》是石黑一雄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曾获得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本文根据卡西尔的时空认知理论,比对文本分析发现,小说首先描写了史蒂文斯在封闭空间达林顿府,通过对其父和达林顿勋爵过去身份的认同,形成了恪守...
关键词:石黑一雄 《长日将尽》 时空转换 交叉叙事 
论大江健三郎《奇妙的工作》中“悲鸣”孕育的“大希望”被引量:1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153-159,共7页霍士富 胡莉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鲁迅文学对日本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22BWW020)。
大江健三郎的散文体小说《奇妙的工作》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表达了“杀狗”事件和恐怖的“悲鸣”中蕴含的“大希望”,建构了作者作品中一以贯之的叙事主题。通过运用“声音”的隐喻,分析文本中首尾呼应的“狗”的狂吠声及处于“监禁状...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 奇妙的工作 监禁状态 声音的隐喻 听觉隐喻 日本文学 
为了“文本”的深层批评——田中实“第三项”论
《小说评论》2022年第5期170-175,共6页陈汝倩 霍士富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不仅颠覆了“上帝创造了语言”的神话,而且引发了文学研究界的一次划时代革命。即罗兰·巴特在接受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基础上,相继提出“作者之死”和“从作品到文本”,一举颠覆了传统的文学批评范式——作家论和...
关键词:罗兰·巴特 文学研究界 作者之死 作家论 文学批评范式 上帝创造 文本分析 索绪尔的语言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