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素芬

作品数:8被引量: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小说《长恨歌》林徽因小说解读现代文学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都市文化语境下戴望舒《雨巷》新论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38-44,97,共8页左怀建 吉素芬 
作为上个世纪30年代现代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戴望舒最有影响力的诗篇《雨巷》必然具有超出古典性的现代性内蕴。现代都市文化语境下,人们不难发现诗篇中"我"与"姑娘"的相遇又相错既显示了双主体的优越和困境,又显示了现代都市人生"动...
关键词:都市文化语境 《雨巷》 新论 
女人的身体 民族的战场——论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女性身体叙述被引量:4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3年第1期150-151,156,共3页吉素芬 左抒杭 
电影《金陵十三钗》叙述了两种中国女性的身体之于国家民族的意义。女学生是国家民族尊严和纯洁的象征,秦淮河妓女是国家民族精神和道义的象征。电影凸显了日本侵略者对女学生身体的巨大压力,充分营造了性暴政的氛围,与此同时彰显秦淮...
关键词:女学生 妓女 毁身纾难 
《围城》与20世纪40年代的海派小说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54-59,共6页吉素芬 
钱锺书《围城》与20世纪40年代海派小说产生于同一个语境,精神气质上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但又明显不同:《围城》的自我定位介于新文学与海派文学之间,对海派文学传统有继承、改造,更有超越和提升。某种程度上讲,《围城》是对20世纪4...
关键词:《围城》 钱锺书 海派小说 
《长恨歌》:徘徊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8年第5期62-63,共2页吉素芬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王安忆的创作具有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视角。现代性视角下,作家对现代以来纯粹欲望化和个人化生存进行批判和超越,后现代视角下,作家对笔下人物那种纯粹欲望化和个人化生存又给予谅解和认同。作家的价值判断就在这...
关键词:王安忆 现代 后现代 《长恨歌》 
行走在人生途程——穆旦诗三首解读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8年第3期43-45,共3页吉素芬 
久被人遗忘的“九叶”派代表诗人穆旦一生写了大量的“使现世的关怀和永恒的思考达于完美的结合”的诗歌,其诗歌有强烈的现代色彩:《玫瑰的故事》“重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世界》写诗人面对残缺的世界图景所应的态度;《智...
关键词:穆旦 诗歌 解读 
林徽因小说解读被引量:3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51-54,共4页吉素芬 
 林徽因小说在京派小说中具有独特风格。其视角既超越于城乡两个世界之上,也超越于男女两性之上;既有古典主义的典雅、和谐和适度,也有浪漫主义的热情和明朗、现代主义的人生焦虑和忧伤;既与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小说遥相呼应,又比三十年...
关键词:现代文学 林徽园 小说 
掇拾新传奇 无奈赋悲歌——《长恨歌》解读之一种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4年第2期15-16,共2页吉素芬 
关键词:《长恨歌》 王安忆 艺术风格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富萍》:人生的另一种审美形式被引量:2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74-75,共2页吉素芬 
王安忆是新时期以来最具创造力、活力的青年女作家,她总能给不断变化着的现时代生活提供一种合适的审美形式。20世纪80年代,她寻找"我们的村庄";90年代,她寻找"我们的城市";90年代末期,她又退居于"我们的村庄"与"我们的城市"之间。《富...
关键词:《富萍》 审美形式 王安忆 女作家 小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