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荣

作品数:17被引量:55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乡村乡村治理冀北村庄集体化时期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经济管理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史林》《中共党史研究》《安徽史学》《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农村改革史研究再思考——以1982年前后贯彻落实包产到户为中心的考察
《党史研究与教学》2024年第5期13-24,共12页张海荣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一个生产大队的‘财政制度’研究(1958—1982)”(20YJA770017)的阶段性成果。
关于包产到户如何被冠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获得合法地位,也即1982年前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已有研究书写从“政策扩散效应”“保守与开明”“利益得失”“经验理性突破‘左’的意识形态桎梏”等角度,反映了贯彻落实包产...
关键词:农村改革 包产到户 研究叙事 自主知识体系 
民间文献中冀北一个村庄的财务史——以1977-1984年“账外账”为中心的考察
《中国经济史研究》2024年第2期73-89,共17页张海荣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一个生产大队的财政制度研究(1958-1982)”(批准号:20YJA770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冀北苏寺村的“账外账”,当地又称其为“小账”,其现存的时间跨度为1977-1984年,且保留完整,记录有不能入账的招待费等开支,也有本该列入生产大队“公账”(即“大账”)的诸种收支,如售卖木材收入,以及购买文娱用品及各类劳务支出等。“...
关键词:民间文献 账外账 农业集体化 生产队 
民间台账挖掘利用与党史国史研究的深化——以集体化时期乡村民间台账为例被引量:1
《安徽史学》2022年第2期160-168,共9页张海荣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一个生产大队的‘财政制度’研究(1958—1982)”(20YJA770017)的阶段性成果。
乡村台账属于民间历史文献。相较于传统民间文献,当代民间文献研究因起步晚而存在一些不足。集体化时期乡村民间台账,形式自成体系,可分为“备查账”与“备忘账”。抢救当代民间台账,立足其系统、源流与语境的挖掘利用,将广袤农村看似...
关键词:民间文献 乡村台账 农业集体化 党史国史研究 
塑“公”与敬“神”——集体化时期一个村庄的新旧信仰支撑被引量:2
《史林》2020年第6期178-190,218,219,共15页张海荣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一个生产大队的'财政制度'研究(1958—1982)”(项目号20YJA770017)阶段性研究成果。
集体化时期,作为传统文化形态的民间神灵崇拜遭到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挤压,两者之间由此形成一种张力。本文认为,历史以来“家、庙、戏”中附着积淀的颇具“迷信”伦理的民间信仰,并未随着集体主义的笼罩而烟消云散;其沉潜在浓厚的政治...
关键词:村庄 集体主义塑造 民间信仰 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下破解农村发展困境的文化理路被引量:12
《东岳论丛》2018年第8期92-99,共8页张海荣 
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转型期乡村治理中构筑文化认同研究(2016)"阶段性成果;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成果
农村问题事实上带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特征。从思想文化角度看,转型期乡村发展的困境主要源于"文化失调"。文化失调导致农民精神贫困,德性失守、心理失衡、认同失灵等问题,便是其"显症"。藉此,重塑守序与遵道,将"敬法"与"修儒"相连接,培...
关键词:文化失调 乡村振兴 新农村建设 文化理路 乡村治理 
转型期村干部选举问题的深层分析被引量:2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52-58,共7页张海荣 
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2016)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村民自发探索、顶层设计规划并借鉴他国经验的民主选举村干部的制度,成为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与实践,对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及乡村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转型期的村干部选举,矛盾冲突始终夹杂其间。而执行乏力的选举制...
关键词:转型期 村干部选举 选举问题 选举冲突 乡村振兴 
中共党史学比较研究动态及反思被引量:1
《党史研究与教学》2016年第6期9-16,共8页张海荣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3&ZD05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集体化时期基层干部政策行为的历史考察及启示研究"(11BDJ017)的阶段性成果
比较研究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对中共党史学也有着重要影响。与史学中该方法的运用相比,中共党史的比较研究显得较为薄弱。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世纪伴随着党史比较研究成果数量的不断增加,问题也亟待反思;而提升研究的进路何在,...
关键词:中共党史学 比较史学方法 动态与反思 
转型期乡村治理中文化认同重构被引量: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5期52-57,共6页张海荣 
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转型期乡村治理中构筑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16XCB104)的阶段性成果
转型期,文化认同问题严重地困扰着乡村善治。村庄中的伦理失序、娱乐失当、心理失衡、组织失灵等种种不和谐状况,均可以从文化认同危机、信仰缺失方面找到根源。为摆脱这一困境,举国上下己开启不同理路的文化建设,倡导乡风文明、开展"...
关键词:转型期 乡村治理 文化认同 文化治理 多重实践 
口述史底层关怀的几点体悟
《江淮文史》2016年第2期149-157,共9页张海荣 
通过口述历史让“底层人发出声音”,在当下显得既紧迫又重要,诚如有的学者所言,“真正的历史并不仅仅存在于传统的文本中,还存在于更真实、更具体、更生动的历史场景中,存在于每个经历者心中。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将历史研...
关键词:口述史 关怀 口述历史 体悟 历史场景 底层民众 历史研究 普通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文化的“变”与“不变”——基于冀北赤城县苏寺村戏班的个案考察被引量:3
《史学月刊》2015年第3期64-69,共6页张海荣 
苏寺村戏班成立于1942年,历经了新旧政权的更替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新中国对乡村业余剧团进行规范约束的特殊历史时期,相比"遵章而为",苏寺村戏班的"自我节奏感"更鲜明,展现了底层社会在政治运动背景下...
关键词:乡村 业余剧团 变迁 文化改造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