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法言

作品数:8被引量:28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乾隆皇帝战役苯教部落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民族研究》《清史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藏学学刊》更多>>
所获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改土归屯后金川地区的宗教信仰与社会结构的变迁被引量:2
《民族研究》2022年第3期107-123,M0005,M0006,共19页徐法言 
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金川战役与清中叶川边的地方治理及社会变迁研究”(批准号:17CZS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平定大、小金川后.清廷在当地实行废苯兴黄的善后措施。由于主客观因素限制,在实施过程中.“兴黄”与“废苯”两端,实际效果均属有限.加之随移民而来的外来信仰.金川地区最终形成一种复杂多元的宗教格局。在此背景下,不同族群混处杂居,...
关键词:废苯兴黄 嘉绒 汉人移民 文化涵化 
金川战役与大、小金川地区官主山川祭祀的兴起被引量:4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54-63,共10页徐法言 
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中心第一批科研项目"康乾时期清廷对川藏边地的经营与治理"(sk2011xtcx-01qn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SKGT201204);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skzx2015-sb23)
山神崇拜是两金川地区苯教信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以墨尔多、甲索为代表的嘉绒神山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崇奉。在乾隆朝第二次金川战役期间,金川地区的苯教巫士借助山神之力呼风唤雨,念经诅咒,给清军在当地的军事行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战...
关键词:金川战役 苯教 山神崇拜 山川祭祀 
一个传教士眼中的清代战时社会——以战时成都为中心的考察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24-28,共5页徐法言 
乾隆朝第一次金川战役期间,在川主持教务的巴黎外方会神甫李安德将其所见所闻记录在日记之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副罕见的清人战时生活图景,从中不仅能够一窥战争对于普通民众生活造成的影响,亦可从战时广为传播的流言中了解清代下层民众对...
关键词:李安德日记 金川战役 战时社会 
金川“番目”入旗——清代中后期八旗制度的开放与封闭被引量:1
《藏学学刊》2015年第1期159-177,316,共20页徐法言 
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中心第一批科研项目“康乾时期清廷对川藏边地的经营与治理”(sk2011xtcx-01qn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SKGT201204)阶段性成果;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skzx2015-sb23)资助
第二次金川战役结束后,清廷在战后处置时将部分嘉绒土著纳入八旗体系之中,本文以其中两位土著入旗后的个人经历为切入点,论述入旗对其个体命运及身份认同产生的影响,并探讨金川'番目'入旗背后的政治、文化因素,藉此进一步揭示清朝中后...
第一次金川之役起因初探——乾隆帝绥靖川边的努力被引量:7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150-160,共11页徐法言 
乾隆十年至十四年,清廷先后用兵征讨川西土司瞻对与大金川,这两次战役关联密切,可以说瞻对战役的草率完结直接导致了乾隆皇帝对金川用兵。而金川战役尚在进行之时,乾隆帝便与统帅张广泗秘密谋划再次征剿瞻对事,甚而有乘此兵威,将绰斯甲...
关键词:瞻对战役 金川之役 乾隆皇帝 张广泗 绥靖川边 
走出“佛苯之争”的迷思——论第二次金川战役前金川地区苯教与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关系被引量:8
《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3期171-175,共5页徐法言 
第二次金川战役后,清廷在金川地区实施了"废苯兴黄"的宗教政策,以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取代在金川地区居统治地位的苯教。或许是受到历史上"佛苯之争"以及清廷与藏传佛教格鲁派结盟传统的影响,研究者大都将黄、苯二者放在竞争与敌对的...
关键词:格鲁派 苯教 废苯兴黄 佛苯之争 
乾隆朝金川战役研究评述被引量:9
《清史研究》2011年第4期133-142,共10页徐法言 
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有两次是征剿川西大、小金川部落,不仅用兵规模大、耗时长,费饷数更是达到“十全武功”总和的十之六七。从乾隆十二年(1747)第一次金川战役始,迄至四十一年(1776)清军彻底平定两金川地区,双方的周旋对...
关键词:乾隆朝 战役 军事对抗 乾隆皇帝 三十年 武功 部落 
内务府汉姓包衣的社会地位及其族属认定被引量:3
《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3期150-155,共6页徐法言 
清代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复杂,名目众多。经过近三百年的融合、演变,各民族之间界线又逐渐模糊,许多概念相互混淆,有些史实已难以辨明。特别是内务府汉姓包衣人,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及介于满、汉间的尴尬地位,许多学者在涉及此领域研究时常常...
关键词:汉姓包衣 满洲八旗 汉军八旗 内务府三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