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真

作品数:15被引量:21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更多>>
发文主题:锡德尼诗歌本土意识格律斯宾塞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语研究》《岭南师范学院学报》《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奥布恩:想象中往昔美好的英格兰——析哥尔德斯密《荒村》摹写与社会现实的脱离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62-69,共8页陈尚真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2&ZD172);2013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一般项目(GD13CWW07)
哥尔德斯密在其诗作《荒村》中表达了对英国前工业化时代农村衰落的忧惧,也流露出自己对往昔美好英格兰的向往。他的田园描绘与英国文学传统中许多作家和诗人的想象一样,常常是浪漫但不真实的愿景。史料表明,从总体上看18世纪英国社会...
关键词:哥尔德斯密斯 《荒村》 英国农业革命 转型期焦虑 
认知的挑战——蒲龄恩诗学的新近诠释
《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168-172,共5页雷艳妮 陈尚真 
蒲龄恩主张诗歌的创新与实验不是去任意破坏语言的自然性质与节奏,而是从中发现新的映像、倾向、渠道以及交错联系,以打开此前尚未发生效用的固有潜能;诗歌创作不应墨守语言常规,也不随意打破常规;实验诗歌的形制,比如分行和诗节划分,...
关键词:蒲龄恩 诗学理念 声音模式 认知 
“奇喻”、“戏剧化”与隐喻主题的克制表达——华埃特的现代英语抒情诗
《英语研究》2010年第4期42-48,共7页陈尚真 
华埃特把欧陆国家,特别是意大利现代民族语言诗人的抒情诗作诗法与英国本土诗歌传统加以结合,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为现代英语抒情诗贡献了"奇喻"和"戏剧化"等写作方法以及抒情主题的多重隐喻与克制表达方式,为现代英语抒情诗奠定了形制基...
关键词:奇喻 戏剧化 隐喻主题的克制表达 
文学史教学中作家相互影响的动态展现——以英国伊丽莎白时期文坛三则互动事件为例
《英语研究》2010年第2期80-84,共5页陈尚真 
文学史教学应该展示一个时代里作家的互动,突出他们之间的共时性影响。这样可以还原生动的文学活动原貌,有助于学生厘清文学发展的脉络,把握个别作家与整个时代的文学特征。英国伊丽莎白时期文坛互动的三个实例,锡德尼等人对高松攻击诗...
关键词:共时性影响 诗人 诗学 文学史 教学 
作家共时性互动在文学史编纂中的意义——以英国伊丽莎白时期文坛三则互动事件为例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58-62,共5页陈尚真 
文学史编纂应该展示一个时代里作家的互动,突出他们之间的共时性影响,这既有助于读者了解个别作家和诗人的艺术成长过程,又有助于读者把握一些文学概念和观点形成的来龙去脉,还有助于读者厘清文学发展的脉络,把握个别作家与整个时代的...
关键词:共时性影响 文学史 伊丽莎白时期 
评托拖尔对华埃特诗歌的编辑
《外国文学》2009年第5期52-58,共7页陈尚真 
托拖尔对华埃特诗歌的编辑从20世纪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他在编辑《托拖尔杂集》过程中对华埃特诗歌做了语言和形式两方面的改动,为的是让其诗歌语言顺畅、格律规范。也正是这些改动,被当今批评家认为破坏了华埃特诗歌原本粗糙诗行...
关键词:《托拖尔杂集》 华埃特诗歌 作诗法 编辑 
伤口回应(选译)
《外国文学》2009年第3期36-39,共4页蒲龄恩 陈尚真(译) 
1.战地救护 透过窗子天空明净 窗帘扣子安详地接受着战斗命令,安静得如同彩绘的图画沐浴在透明的丝线和金子的叶片中。
关键词:选译 回应 战斗 
探索的边缘,争议的焦点——蒲龄恩的诗歌及其在英美诗坛的接受现状
《外国文学动态》2009年第3期42-44,共3页陈尚真 
1999年和2005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诗人蒲龄恩(J.H.Prynne1936-)的《诗集》(Poems)两度出版,英美诗坛已经没有人能够忽略他的诗歌的重要存在和影响。但是提及蒲龄恩及其诗歌在英美诗坛被接受的现状,我们只能以“探索的边缘和...
关键词:诗坛 诗歌 现状 焦点 英国剑桥大学 诗集 诗人 
锡德尼对英语诗性的认识——重读《为诗辩护》被引量:3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8年第2期312-326,共15页陈尚真 
锡德尼在《为诗辩护》中从分析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入手,用乔叟以来的新诗作为例证,提出他对于英语诗性的认识。锡德尼的认识既是英语在那个时代迅猛发展引发思考的结果,又是英吉利民族本土意识增强的表现,还反映了当时英语新诗...
关键词:诗性 新诗 俗语 本土意识 
科学入诗:蒲龄恩在《伤口回应》中的艺术探索被引量:1
《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4期100-105,共6页陈尚真 
科学入诗是蒲龄恩在其组诗《伤口回应》中对诗歌艺术尝试创新的一个突出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即以科学词语构建诗歌意象、以科学文体承载诗歌情感、以科学方法展示诗歌境界。组诗中的每一首诗都仿佛一段意识流的影像式记录,由一系...
关键词:蒲龄恩 《伤口回应》 科学入诗 新诗学思想 作诗法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